常用释义
1.
从下部到上部的距离大;所处的位置到地面的距离大。
  • 反义
  • 例词
    高楼大厦
    高原
  • 例句
    这座塔很,是这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
2.
高度,从上到下的距离。
  • 例句
    这个门两米多,足够很多人通过。
3.
高的地方。
  • 例词
    居高临下
    登高
4.
地位、等级在上的。
  • 例词
    高档
    高等
    高级
  • 例句
    他在档写字楼工作,每天乘坐地铁上班。
5.
超出一般标准的;大于平均值的。
  • 反义
  • 例词
    高产
    高龄
    高潮
    高速
  • 例句
    这片土地非常肥沃,农作物在这里能够实现产。
6.
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 例词
    高见
    高论
    高寿
    高足
  • 例句
    他的见使他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决策者。
7.
姓。
8.
详见[高山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
9.
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
  • 例词
    高锰酸钾
详细释义
1.
从下向上距离大,与“矮”相对而言;离地面远,与“低”相对而言。
参见“高岡”。
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韩愈·《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
其最高者,穹窿、山、尉、西脊、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归有光·《吴山图记》
家里这堵墙高高矗立着。
刘肖无·《彭海群——克拉玛依散记》
2.
高度。
成周,,揣高卑,度厚薄。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新松恨不高千尺,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
正走之路旁一座大土山子,有二十丈高。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3.
高处。多指高山;土丘。
若升高,必自下;若涉遐,必自
《书·太甲下》
登高而招,臂非加也,而
《荀子·劝学》
夫以一之任,之重,上无极之高,下垂之不甚愚之人,知哀其将绝也。
·枚乘·《上书谏吴王》
益募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令各就高堡。
·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高之,有坳在西北,即定西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
4.
增高;升高;抬高。
共之从孙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国语·周语下》
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人志。
《史记·日者列传》
建隆元年,以河北仍岁丰谷贱,命高其之。
·曾巩·《本朝政要策·边籴》
豭作寝处焉,高其垣,其槽。
·刘基·《郁离子·牧豭》
他们年轻人有什么言差语错,还得请你高高手,担待着些。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二
5.
比高;争胜。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衣食百吏先。
《史记·太史公自序》
冀(梁冀)内起甲第,而寿(冀妻)于对街起宅,竞与冀相高。
·袁宏·《后汉纪·质帝纪》
斗讼相高,婚田未,畜,契券不明者,在乎察其情……使刑得其中。
·王禹·《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
自世教之衰,以激相高,竞趋细行,以徼名
·方孝孺·《王处士墓志铭》
6.
深;高深。
亦谓浓;重。
其理高矣,暴慢、恣睢、俗以高之入焉而
《荀子·礼论》
隅目高匡,威兕虎;莫之敢伉。
《文选·张衡〈西京赋〉》
请择畿南及山河南要地,分兵控,俟秋高剿。
·魏源·《圣武记》卷一
霜高木空,月落天宇黑。
·陆游·《闻雁》诗
母高病驰归,月母竟不起。
·赵南星·《明太学生魏元伯墓志铭》
7.
声音响亮或尖锐。
亢音高歌为乐方。
·傅毅·《舞赋》
桑落薰珠翠暖,柘枝引管高。
·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诗
爆炸声接连地响着,一声高过一声,一声比一声可怕。
巴金·《寒夜》二
8.
大,盛大。
家敦而富,志高而
《战国策·齐策一》
苦而功高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
秋晚增翠,高湖波。
·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
9.
骄傲;高傲。
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吕氏春秋·诚廉》
和容,不以才能高人。
《后汉书·班固传上》
客,所友者皆名士,然不以所高人,人以故喜之。
·方孝孺·《吴处士墓表》
10.
高明;高强;高超。
引申为擅长。
屠羊陈义甚高。
《庄子·让王》
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
《汉书·盖宽饶传》
既是心中忍得,不更高。
·冯梦龙·《挂枝儿·醋》
意高,有羚羊角之意。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奴家久相公高,如何到
·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
11.
优良。
令怒收送京大司薨,世祖诏诸之,笃于狱为诔辞最高。
《东观汉记·杜笃传》
胭脂粉不好,有高的换些我。
·曾瑞·《留鞋记·楔子》
12.
清高;高尚。
轻辞天子,非高也,薄也。
《韩非子·五蠹》
物白受玷,行高污真。
·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
你看萧队长人品多高。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
13.
指高尚的品德。
亦指高尚的人;隐士。
洋洋搢,言其高。
《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
兄弟虽异,克,世何氏三高。
《南史·何胤传》
14.
远。
高,也。
《广雅·释诂》
昝则去那小道上隔斜抄,行不到半里其高,则听声闹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
15.
有馀。
了,六千不到,半万来其高。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16.
宗族中在最上之称。也泛称远祖。
士食德之名氏,服先之畎,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矩。
·班固·《西都赋》
曾祖王父之考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高祖王母
《尔雅·释亲》
则谨条袁氏本所以出,其世系里居:起周,历汉、魏、、拓拔魏、周、隋,入家以,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后,委祉于公。
·韩愈·《袁氏先庙碑》
17.
指汉高祖。
肇自高而平,世增以宏十二之延祚,故泰而侈。
·班固·《西都赋》
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夏矣。
·张衡·《东京赋》
潜历岩,高晦泗渚。
南朝·宋·谢灵运·《宋武帝诔》
18.
岁数大;年老。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而自悲。
《楚辞·九辩》
之平汴州,年考益高。
·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
鲁迅·《彷徨·长明灯》
19.
尊贵;贵显。
位,高而民。
《易·乾》
在上不,高而不危;制节谨度,而不溢。
《孝经·诸侯》
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曰:“季子位高金多也。”
《史记·苏秦列传》
20.
尊贵之位;显贵之位。
感物而思深,因居高而危。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
堂之高,则忧其民;江湖之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1.
尊崇;推崇。
高勇而仁。
《晏子春秋·问上八》
气节,尚道
·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
吾近观乡曲之事,高女之
·姚鼐·《张贞女传》
22.
敬辞。参见“高姓”。
23.
方正威严。
性方峻,不接客,士民亦畏其高。
《后汉书·陈蕃传》
24.
超越。
王惑于秦楚之毁,以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遂君。
《史记·孟尝君列传》
创业,列功德,未有能高陛下者。
·韩愈·《论捕贼行赏表》
25.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
亦指等级在上的。
于为名高者也,而之以厚利,则见而遇卑,必弃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少室山人索高,不起。
·韩愈·《寄卢仝》诗
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压住英勇的人们,却激起了人们的更高的仇恨。
峻青·《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十二》
周报社的中坚人物是跟觉慧同班的张惠如和高他一班的黄存仁。
巴金·《家》二五
26.
通“”。参见“高梁”。
27.
通“”。郊外。参见“高禖”。
28.
通“”。白。
风肃肃风飔臾高知之。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有所思》
29.
通“”。参见“高衣”。
30.
姓。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高峰
  • 高兴
  • 高雅
  • 高尚
  • 高粱
  • 高明
三字词
  • 高消费
  • 高个子
  • 高压锅
  • 高科技
  • 高材生
  • 高跟鞋
四字词
  • 高山流水
  • 吉星高照
  • 曲高和寡
  • 高屋建瓴
  • 秋高气爽
  • 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