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树梢;事物的尖端。
  • 例词
    秋毫之末
    末端
    末梢
2.
事物的最后部分;尽头。
  • 反义
  • 例词
    末尾
    月末
    秋毫之末
    春末夏初
  • 例句
    她向我借了三百元钱,并承诺月还给我。
3.
次要的、非根本的事物;事物次要的一面。
  • 反义
  • 例词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末流
4.
碎屑;细粉。
  • 例词
    锯末
    烟末
    药末
  • 例句
    她闻了闻残留的药,很快分辨出了是什么药。
5.
中国传统戏曲里的一个行当,扮演中年男子。
6.
姓。
详细释义
1.
树梢。
其初易知,其上知,本末也。
《易·辞下》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楚辞·九歌·湘君》
残云末,返照落江源。
·李频·《江上居寄山中客》诗
晖转帘影,微风响松末。
·苏辙·《试院唱酬》之九
2.
指其他植物的梢端。
地,起之末。
战国 楚·宋玉·《风赋》
忽朝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一名结苇,好草末折曲草巢窟。
·崔豹·《古今注·鱼虫》
3.
泛指物的端、尾。
角欲青白而末。
《周礼·考工记·弓人》
杖者末。
《礼记·曲礼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
士之世也,譬若囊中,其末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细径萦岩末,高窗海涯。
·刘得仁·《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阎尔梅〕《》:“末有插,地根地黑江流。”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4.
指人体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
肢。
不疾不通四末。
《管子·内业》
头。
元首曰末。
《逸周书·武顺》
耳与目。参见“末衡”。
脊背。参见“末僂”。参阅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跟》。
5.
末座
坐席末。
《仪礼·公食大夫礼》
因召同列者命酒筵,为欢颇甚。时张其末。
·康骈·《剧谈录·郭𬩽见穷鬼》
6.
泛指末位;后列。多用作谦辞。
天子既已策而之,微臣史之末,敢其文哉!
·潘岳·《马汧督诔》
戚之末,未左右。
·苏轼·《答王商彦》
7.
下部;下面。
神躬壤末,散
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
兮遨,挹日月而遂……御绝顶长风,眇天地目末。
·郝经·《泰山赋》
8.
边际。
以脯修置者,右朐右末。
《礼记·曲礼上》
左瞰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期,规万世而大摹。
·张衡·《东京赋》
黄昏楼阁乱栖鸦,天末淡微霞。
·周紫芝·《朝中措》词
9.
远;偏远。
祖兄弟别居异财,恩,服属疏末。
《后汉书·党锢传序》
10.
终;最后。
末惟成德之彦。
《书·立政》
首而哀末,颂体而祝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
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
·韩愈·《辛卯年雪》诗
转眼将是本世纪末,刹那又到新世纪初。
徐迟·《向着二十一世纪》
11.
借指事情的后果、终局。
之本,必生于尧舜之,其末存乎千世之
《庄子·庚桑楚》
微以知萌,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又有始不好,到末好者。
《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12.
衰;衰败。
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假仁以效己,凭义功。
《后汉书·党锢传序》
13.
指老年;晚年。
武王末受命。
《礼记·中庸》
孝成皇帝自知嗣不以立,念末有皇子,万岁未能持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定,传与其人。
《后汉书·郑玄传》
14.
非根本的、次要的事。多与“”对言。
子夏之人小子,扫应对进退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论语·子张》
治之所以本者,仁也;所以末者,法度也。
《淮南子·泰族》
今天下未必治上古,而事日倍前,以不正其本而末。
·张九龄·《上封事书》
陛下勤恭,清静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顾于骑射之末未能忘。
《宋史·陈俊卿传》
15.
古代指工商业。与为“”的农业相对。
民力而壹民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
百工居肆以致其事,商交易以利本末。
·桓宽·《盐铁论·通有》
粒米狼戾而不为敛,藜藿不而不为发。故之法曰:而官为籴之以无伤农而官为发之以无伤末。
·苏辙·《民政策上》之五
世儒不察,以工商末,妄抑之。夫工固王之所欲,商又使其途者,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商鞅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贾高利贷者兼并土地……同时,国君独占工商业,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富力。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一节
16.
细微;卑微。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易·咸》
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
《南史·文学传·钟嵘》
元有天下,非特政、刑、可宗,即言、文字之末,图书、翰墨之微,亦少概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17.
浅;肤浅。
时议欲立《左氏》博士,范升奏以《左氏》末,不宜立。
《后汉书·陈元传》
拜表并献诗三篇,末,不足采
三国 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
蜎蠖不奥,博周物不末。
·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
18.
碎屑;粉末。
豆至煮,豫作熟末,客,但作白粥以投之耳。
《晋书·石崇传》
乃以五色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
《艺术传·鸠摩罗什》
碧松,夷陵丹砂末。
·李白·《酬张司马赠墨》诗
晴明开轩碾雪末,客共嘉。
·梅尧臣·《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当她说完了,轻轻地拍拍手上的粉笔末,走回自己的位置时,样子却像一个老练的教师。
方纪·《三峡之秋》
19.
谓研成粉末。
得老一方,用蛇蜕一具,洗,焙令燥,又天花粉等分,末之……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
·周密·《齐东野语·小儿疮痘》
20.
遗留;剩余。参见“末風”“末緒”“末勢”。
21.
减轻;抹除。
(樊与结赞约盟清水,以牛、马为牲。张镒)欲末其,乃绐结赞曰:“唐非牛不田,蕃非用犬、豕、羊。”
《新唐书·吐蕃传下》
22.
追逐,追求。参见“末貨”。
23.
抹;涂抹。
又二人持䂍,皆佩横刀,䂍以黄金末。
《新唐书·仪卫志上》
24.
传统戏剧角色行当。一般扮演中年或中年以上男子。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元杂剧中的“正末”是与“正旦”并重的两个重要角色。明清戏曲中都有“末”,表演上基本与“”“”相同。参见“末泥”“末脚”。
25.
车轼上的覆盖物。
末、弥龙,所以威也。
《荀子·礼论》
26.
代词。表示没有什么。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论语·阳货》
舍舟航而者,末矣;舍“五”而乎道者,末矣。
·扬雄·《法言·吾子》
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末之何矣。
·李贽·《党籍碑》
27.
语气词。
用于句首。
末不亦舜之知君子也。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兀那酒的,有酒末?
·《黄花峪》第一折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点出下面话题的作用。
上海北头,横直是烧光末,要打就在北头打!
茅盾·《故乡杂记》二
不作兴过年末,这是新派,这是……
张天翼·《包氏父子》
用作歌曲中的衬字。
噤末声离绣床着脚步廊。
·张可久·《寨儿令·闺思》曲
人家说磨豆腐朋友苦连天,我豆腐末也勤勤恳恳磨过十来年。
刘半农·《第二歌(劳工的歌)》
用作词的后缀。
甚末子父情失了君臣面。
·杨梓·《霍光鬼谏》第二折
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末滑,这末圆,又这末好看。
李广田·《山水》
那末,这是开大会、分组会,或者早饭或晚饭的时候到了。
何士光·《草青青》
28.
副词。
表示禁戒。相当于“不要”。
食下,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礼记·文王世子》
表示否定。相当于“”“没有”“”。
而之吉祭也,比至祔,必是日接,不忍一日末有所也。
《礼记·檀弓下》
与郑末有成?
《公羊传·隐公六年》
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我葬,当为子沽酒。”……已葬,而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
《墨子·公孟》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末”字的形近字
全部
二字词
  • 末路
  • 末尾
  • 末期
  • 末梢
  • 末伏
  • 周末
三字词
  • 末班车
  • 世纪末
  • 本末体
  • 青苹末
  • 雪末籽
  • 兜末香
四字词
  • 本末倒置
  • 舍本逐末
  • 穷途末路
  • 强弩之末
  • 舍本求末
  • 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