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常用释义
1.
正确。
  • 反义
  • 例词
    一无是处
    自以为是
    是非
  • 例句
    他总自以为,不听别人的意见。
2.
认为正确。
  • 例词
    是古非今
    深是其言
3.
表示答应。
  • 例句
    ,我真的听清了,我现在就去。
4.
这;这个。
  • 例词
    由是可知
    是年
    如是
5.
联系两种事物。
表示存在。
  • 例句
    教学楼前面广场,学生可以在那里进行活动。
表示判断。
  • 例句
    鲸鱼一种哺乳动物,也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之一。
表示解释或描述。
  • 例句
    一名好学生,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欢。
6.
联系相同的两个名词或动词。
连用两次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件事物互不相关,不能混淆。
  • 例句
    你,他他,不能混为一谈。
单用这种格式,表示强调事物的客观性。
  • 例句
    事实就事实,不论你承不承认,都无法改变。
单用这种格式,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
  • 例句
    这件事可行可行,还要多考虑一下。
7.
联系两个相同的数量结构,用在动词后,含有“算作”意思,表示不考虑其他。
  • 例句
    这件事情要不就走一步一步。
8.
用在句首,加重语气。
  • 例句
    真的,我不骗你,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的。
9.
用在名词前,含有“凡是”的意思。
  • 例句
    你做的事对的就应该坚持。
10.
用在形容词或动词性的谓语前,“”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 例句
    这件衣服贵,还再看看别的吧。
11.
用在名词前,含有“适合”的意思。
  • 例句
    这辆车停的真不地方,挡住了别人的路。
12.
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中。
13.
跟“”构成“是……的”格式,表示强调或分类。
  • 例句
    你的见解对的,我们就按照你说的做。
详细释义
1.
正;不偏斜。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
之不徇,不惑不徇,公且是矣。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
正确。
亦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诗·魏风·园有桃》
君既不以求和是,而书语侵中政固不喜。
··《陈秀伯墓志铭》
惟太守之姓,未孰是。
·俞樾·《茶香室丛钞·伯夷之弟》
自孟子以下至子政,鸿儒博生,闻见多矣。然而情性,竟定是。
·王充·《论衡·本性》
3.
认为正确;肯定。
功皆未至,子何自是而非我哉?
《墨子·耕柱》
〔秦之〕曾南丰修《英宗实录》,辟陈无为属仲益书数百字之,以为无此事……仲益之辨,人多是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
吴梅村之,言。
·王晫·《今世说·轻诋》
4.
订正。
参见“是正”。
某不自揣,撰有《存性》、《存》二,欲得先生一是之,以挽天下之士
·颜元·《上君孙元先生书》
5.
遵从;以为法则。
地出物而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
《逸周书·周祝》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非十二子》
6.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觞来为,是咨无不塞。
·陶潜·《饮酒》诗之十八
性,令人信仙。
·贾岛·《送孙逸人》诗
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都好呢。
《红楼梦》第八十回
7.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成,是孟氏也。
《左传·定公十二年》
五百者,天生人之期乎?如是其期,天何不生
·王充·《论衡·刺孟》
眼前撩乱辈不是同
·元稹·《景申秋》诗之六
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七
8.
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史乃册祝曰:“惟某,遘虐疾,若三王,是有丕子之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书·金縢》
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不,先典攸高。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你是不知,我说与
《西游记》第十四回
香槟酒在玻璃盅里堆着花,大餐间里的绅士们,是忘掉了脚下动荡的船和崩裂的世界了。
沙汀·《航线》
9.
表示答应之词。
是。日期还没有定,不过也很快。
巴金·《秋》一
10.
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又如:走一步是一步;给多少是多少,决不计较。
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事!
《红楼梦》第七一回
11.
代词。此,这;这里。
因是人,以作庸。
《诗·大雅·崧高》
化城壮丽,可登眺,思往焉,故
·王安石·《赠宝觉》诗序
问君何处去寻诗?诗曰在斯、在是。
郭沫若·《西江月·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词
12.
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
子游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至,皆能有。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13.
连词。
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桑土既,是降丘宅土。
《书·禹贡》
媪息大梦与神遇,是生高祖。
·王充·《论衡·感类》
惟其不有,以惠厥。是生相君,朝德首。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表示承接,相当于“”。
是故主上用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
《管子·八观》
表示转折,相当于“”。
吴起曰:“河山之,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不此也。”
《战国策·魏策一》
惠公以此人是,文公以此人是霸。
《韩非子·难二》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不承,非不竟,民是乏生。
《逸周书·常训》
罕用,罪人是希。
《史记·吕太后本纪论》
断云销是初情薄。
·石孝友·《醉落魄》词之四
礼义真我恨,干戈未戢是吾
·耶律楚材·《和薛正之韵》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
是夜勿言,相宿。
·白居易·《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诗
人是宿,前村,想衾今夜,共他暖?
·柳永·《满江红》词之四
俺那山寿马侄儿善,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见怜
·李直夫·《虎头牌》第二折
她答应是答应了,却急得一个通宵没闭眼。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他若,你几块歪剌;他若穿,你他一疋檾麻……是石人也心,总痴人也害怕。
·徐渭·《狂鼓史》
14.
助词。
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若丹朱傲,惟慢是好。
《书·益稷》
吾少孤,及,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惑既深,惟其言是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暮楚朝秦,宗旨靡定,利是,臣妾可
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宣言》
犹“”,表发端。
今是大鸟兽匹。
《礼记·三年问》
是何一而不,以至斥,一斥而不,以至死。
·苏轼·《祭陈令举文》
15.
通“”。
不自故明,不自是故彰。
《老子》
是彼物必有常,君而道以微亡。
《逸周书·周祝》
是其庭可以搏鼠,我歌矣。
《荀子·解蔽》
16.
通“”。
足;满。
遂是其逆而其身。
·《十六经·正乱》
实在;真实。
力同心。
《古文苑·秦惠文王〈诅楚文〉》
故有符中,则贵是而同今古。
《淮南子·修务》
宽饶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
《汉书·盖宽饶传》
17.
通“”。
“孰之次?”“智是次。”
《孙子·吴问》
欲以取勺(),勺()是不得。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
18.
通“”。此时;这时候。
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
《史记·项羽本纪》
苦秦吏暴,皆吏,应胜
《汉书·陈胜传》
19.
用同“”。尝试。
无显验的文察,不是俺孔宣圣遗留下。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你是穿上,披了我看。
·《小尉迟》第一折
20.
犹“”。
怎样。
早是不出去。
《水浒传》第四二回
极;很。
姐姐人是稔色,生做事忒通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21.
用同“”。事情。
子曰:“特来讲和一件是。”毅曰:“何是也?”
《七国春秋平话》卷中
22.
姓。三国吴有是仪。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于是
  • 只是
  • 总是
  • 凡是
  • 可是
  • 但是
三字词
  • 尤其是
  • 是不是
  • 有的是
  • 于是乎
  • 要不是
  • 岂不是
四字词
  • 物是人非
  • 实事求是
  • 口是心非
  • 自以为是
  • 马首是瞻
  • 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