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岔出的(道);由大路分出来的(小路)。
  • 例词
    歧路
    歧途
  • 例句
    当年幸亏老师对他多加教诲,他才没有误入途。
2.
不一致;有差异。
  • 例词
    歧视
    歧义
详细释义
1.
岔路。
亦指走入歧途。
参见“歧旁”。
羲和假道峻歧,阳鸟回翼乎高
·左思·《蜀都赋》
会规翔,歧矩步。
《文选·鲍照〈舞鹤赋〉》
今日歧一杯酒,共君千里
·洪迈·《夷坚丙志·陶彖子》
是天下之人之知皆涣然怡然于人之途,而智者不至于歧,愚者不至于罔。
·恽敬·《读〈大学〉一》
2.
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
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
《旧唐书·韦澳传》
主上不辅佥议,私欲用我,人必我以他歧得之。
《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之歧既广侥幸之俗益
《金史·选举志一》
3.
同一物分而为两支,分叉。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凡掐葵,必待露解,八月半翦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
今年蚕麦倍,大如瓮麦两歧。
·陆游·《夏雨》诗
古州丹江,禾八尺,穗五六歧,豆大如栗。
·魏源·《圣武记》卷七
其在嘉兴歧为两支,一支循嘉兴、松江之运河,以达黄浦江;他一支则至乍浦之计划港。
孙中山·《建国方略·第二计划》
4.
不同;不一致;有差别。
曰: 自《》出,分歧派。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书远摹多,人稠语屡歧。
·袁树·《哭堂妹秋卿》诗
抑又之言,或歧而神仙,或歧而
·龚自珍·《金孺人画山水序》
5.
聪颖。参见“歧嶷”“歧秀”。
6.
见“歧歧”。
7.
用同“”。欺骗。参见“歧瞞”。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歧”字右部件相同,均为“支”
全部
二字词
  • 歧途
  • 歧视
  • 歧路
  • 歧异
  • 分歧
  • 歧义
三字词
  • 分歧点
  • 泣临歧
  • 歧路羊
  • 村路歧
四字词
  • 误入歧途
  • 歧路亡羊
  • 麦穗两歧
  • 麦秀两歧
  • 多歧亡羊
  • 徘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