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àn
bàn
biǎn
常用释义
1.
区分;识别。
  • 例词
    辨别
    辨析
    分辨
    辨症施治
  • 例句
    这对双胞胎长得太像了,让人难以分
详细释义
1.
辨别;区分。
君子以族辨物。
《易·同人》
周子有兄而慧,不能辨菽
《左传·成公十八年》
何以辨悴,且欲分愚。
·韩愈·《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
物,妻女,不能挣揣。是和非,不分皂白。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2.
不同;区别。
有度,出入有,男女有辨。
《墨子·非命上》
者妄推天意,而以夷夏为无辨。
··《上孝宗皇帝札子》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
3.
明白;清楚。
亦指明了、详悉。
宋王左右曰:“辨矣。客之以服寡人也。”
《吕氏春秋·顺说》
歆之移太常,辞刚辨,文移之首也。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
次年乙未,堉又上差之疏,以天官之,其甚辨,而官不能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三·宗室应试之始》
至于稼狱讼之情,政教之繁殖之利病,不能辨,亦焉。
·范仲淹·《上张右丞书》
4.
谓考问而确定。
凡官民材,必先之,辨,然使之;任事,然爵之;位定,然禄之。
《礼记·王制》
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壹五,以时钧修焉,使刻文采,毋敢造于,工之事也。
《管子·立政》
5.
表明;显示。
既以一家孝,是辨一邑里皆孝矣。
·韩愈·《鄠人对》
6.
察看;辨认。
亦指察觉。
垄残毁,樵牧相兆堙,封莫辨。
《北史·隋纪下·炀帝》
𧦬自辨阜形其宅出宰相。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
举视室中,一存者,五龄儿固坐足旁泣,而屋中乃僵二尸,辨之,即翁、沈也。
·周亮工·《书影》卷五
世不《易》,但以刑名。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冰?
·王安石·《秦始皇》诗
7.
谓视觉敏锐,灵敏。
参见“辨眼”。
果手疾眼辨,勒,坐着鞍地勒住战𫘪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8.
床足与床身分辨之处。
以辨,蔑,凶。
《易·剥》
9.
通“”。
争论;辩论。
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
《礼记·乡饮酒义》
道理,辨古今事否,人高下,事后当,若河下流而注。
·韩愈·《送石处士序》
昔之雄辨如者,今之杜口言者也。
·唐甄·《潜书·除党》
辩解;分说。
不喻然命,命不喻然期,期不喻然后说不喻然辨。
《荀子·正名》
秦御史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
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矣,能自辨于县吏乎?
·韩愈·《赠崔复州序》
官府栲,〔旻〕不能自辨。
·章炳文·《搜神秘览》
谓言辞漂亮、巧妙。
故言有辨而非者,行有而非善者。
《管子·法法》
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见听
《吕氏春秋·荡兵》
若言以易晓为辨,则书何故以好哉!
·葛洪·《抱朴子·钧世》
聪明;有智慧。
而性辨。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10.
通“”。遍及;周遍。
》,小而辨物。
《易·辞下》
子言辨舍爵季氏之而出。
《左传·定公八年》
或言古者太平,民和喜,瑞辨至。
《史记·礼书》
穷尽天下之佳肴,辨供一,是大惑也。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
11.
通“”。
故因其也而改其,因其也而辨其故。
《荀子·臣道》
乘六之辨,哂六之徒施;而行,知八之非
·元稹·《奏制试乐为御赋》
12.
通“”。颁布。
古者畔逆之,既以诛讨……辨社侯,出门见之,著以戒。
《汉书·王莽传上》
13.
通“”。盛;大。
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世亦追乎!
《穆天子传》卷一
14.
通“”。均平。
之出死亡而愉者,它故焉,忠信和均辨之至也。
《荀子·富国》
15.
通“”。古代借债的契券。参见“辨合”。
16.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井衍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7.
姓。汉有辨武,淮南名士。见《奇姓通》。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辨”字右部件相同,均为“辛”
全部
二字词
  • 辨识
  • 分辨
  • 辨认
  • 辨别
  • 思辨
  • 辨才
三字词
  • 分辨率
  • 辨颠帖
四字词
  • 明辨是非
  • 真伪莫辨
  • 不辨菽麦
  • 鉴貌辨色
  • 真假难辨
  • 不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