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
jiǎ
常用释义
1.
一年四季的第二季。我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也指农历四月至六月。
  • 例词
    冬暖夏凉
    夏令
    夏收
    夏装
    消夏
  • 例句
    天要来了,很多商场都已经上了装了。
    科技的进步让收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2.
朝代名(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相传为禹所建。
  • 例词
    夏历
3.
中国
  • 例词
    华夏
  • 例句
    作为华儿女,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4.
姓。
详细释义
1.
大。
而西,秦,凡物之大者而爱伟之,之夏。
《方言》第一
夏者大也,非之所夏也。予曰:古人以厦大者,非。夏日之屋,非大不有别,故名厦屋。夏以大,予特未之耳。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竹木》
2.
大屋;大殿。
曾不知夏之丘兮,孰两东门之可
《楚辞·九章·哀郢》
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文选·〈楚辞·招魂〉》
3.
五色。
染人掌染帛。凡染,春暴,夏𫄸玄,秋染夏,冬功。
《周礼·天官·染人》
而佩,染夏裳衣。
··《送周明叔王成叟并上昌甫仲止二兄》诗
4.
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亦指中夏。中原地区。
夷猾夏,寇贼奸宄。
《书·舜典》
裔不夏,夷不乱华
《左传·定公十年》
皇十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
《文选·班固〈幽通赋〉》
其先姓,九代祖猛,始拓跋氏入夏,居河南。
·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5.
禹乐名。
亦泛指大乐歌。
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矣;《韶》,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礼记·乐记》
牟,帝命率育,此疆界,常于夏。
《诗·周颂·思文》
我求懿德,肆于夏,允王保之。
《诗·周颂·时迈》
6.
舞名。文舞。
初始也,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公六佾,侯四佾。”
梁传·隐公五年》
两军……揖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序
《孔子家语·论礼》
7.
水名。
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荆州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市北,折东北至仙桃市治附近入汉水。
去故而就兮,遵江夏以流亡。
《楚辞·九章·哀郢》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夏之不可涉。
《楚辞·九章·哀郢》
汉水的别称。
王沿夏,欲入鄢。
《左传·昭公十三年》
8.
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
雅》注云:“一。”又:“取星行一次也。”夏曰,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皆终为名,今比丘或言,或云夏,言同其事也。一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
9.
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10.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西北)。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
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
元末明玉珍所建。都城重庆。
11.
姓。
12.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
日月之行,有冬有夏。
《书·洪
春温夏暑,秋冬寒,人君事,四自然。
·王充·《论衡·寒温》
鸟鸣春,以雷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韩愈·《送孟东野序》
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红楼梦》第七十回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夏季
  • 夏至
  • 立夏
  • 华夏
  • 初夏
  • 盛夏
三字词
  • 夏令时
  • 夏令营
  • 夏安居
  • 夏至点
  • 夏候鸟
  • 夏后启
四字词
  • 春夏秋冬
  • 夏虫语冰
  • 炎炎夏日
  • 夏雨雨人
  • 春诵夏弦
  • 冬箑夏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