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皮厚毛稀,腿粗耳大,鼻长如筒状,可伸卷,多有一对长牙伸出口外。生活在我国云南、印度和非洲等热带地区。有的可驯养供役使。
  • 例句
    周末我去动物园了解了一下大的生活习惯。
2.
形状;样子。
  • 例词
    景象
    天象
    现象
    形象
    印象
  • 例句
    眼前的景让她感到十分震惊。
3.
模仿;仿效。
  • 例词
    象声
    象形
详细释义
1.
兽名。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现产于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
王使燧象以奔吴
《左传·定公四年》
纵远方奇蜚禽及白雉物,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弗用。
《史记·孝武本纪》
类长,陵巨象豗。
·韩愈·《咏雪赠张籍》
〔温都斯坦〕服皆以象。
·阮葵生·《茶客话》卷十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
2.
象牙。
笏,天子以球玉,侯以象。
《礼记·玉藻下》
宋人有以象其君者。
《淮南子·泰族训》
〔李勉〕悉搜家人犀象,投于江中而去。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珊瑚为帐象作床,锦伞张击铜鼓。
·朱之才·《南越行》
3.
象征。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辞下》
池中有蓬、方丈、瀛州、梁,象海中神山󰍍
《汉书·郊祀志下》
只要一看见封面上画着的一枝细长的蜡烛,便明白这是光明之象。
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4.
形象;现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老子》
五藏之象,可以推。
《素问·五藏生成论》
象,矣千想。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伏以祥之,必有从来,物象既呈,可以推究。
·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军师尝考天地未之初,其象昏冥,一所有。
《太平天·太平救世歌》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5.
征兆;迹象。
辟谓,往穷谓之通,之象。
《易·辞上》
五星聚井,得天下之象也。
·荀悦·《汉纪·成帝纪四》
吴寇未殄象侵疆。
·枣据·《杂诗》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
·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太平有象此足,冠盖无事宜周旋。
·曹寅·《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
6.
状貌;图象。
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书·说命上》
昔在唐虞,象而民不犯。
汉武帝·《贤良诏》
目文字,或象品物。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
·郑樵·《〈通志〉总序》
是日天大寒,席中放下此盆,水在内,臾凝成象,却是一石上坐着一老人。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7.
想象。
人希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以想其生也。故人之所以意想者,皆之象也。
《韩非子·解老》
8.
法制;以法为治。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书·舜典》
是君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
《韩诗外传》卷六
解羲皇之陶唐之象。
·张协·《七命》
治道之象,微而知。
··《上光宗皇帝札子》
9.
历法。
翼皇象。
《尚书中候》卷上
10.
效法;仿效。
德立,而,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焉?
《左传·桓公二年》
天禀其性而不能也,人能而不能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汉书·礼乐志》
故象天地,效鬼神,物序,制人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固美,而音,未为尽善。使有德而象之,武为尽美耶?
·戴埴·《鼠璞·东坡非武王》
在正己以正百僚。必存中者,上可君父,下可天下士大夫,而百僚而象之。
《明史·刘宗周传》
11.
摹拟;描摹。
有威而可畏,之威;有而可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伏惟皇帝陛下,而象之,以永多福。
·韩愈·《贺皇帝即位表》
公在荆州,或象其;白须红颜公方
·苏洵·《王荆公画像赞》
谓为上帝者,能形形,能象象,能天天,能地地。
太平天·洪仁玕·《资政新篇》
12.
类似;好像。
以名生信,以德命为义,以象,取假,取为类
《左传·桓公六年》
雷殷殷而起兮,象君之音。
·司马相如·《长门赋》
轻条云构,密成翠幄。
·陆机·《招隐》诗
雷之形,非走非翔,象彼隼,翼怒
·刘大·《雷说》
13.
类推;类比。
先知者不可取鬼神,不可象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人知之情者也。
《孙子·用间》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世用。
·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何以之至高?以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李贽·《解经题》
14.
体现;表现。
《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己行武以除也。
《汉书·礼乐志》
人既理,定知俗和恒,而由吾教,是乎作以象之。
·柳宗元·《非国语上·无射》
15.
道教指“道”。
大象,天下往。
《老子》
16.
古代通译外族语言的官。亦特指通译南方语言的官。
五方之民,言不通,嗜欲不同,其志,通其欲,方曰寄,南方曰象。
《礼记·王制》
夷竭,象致福。
《汉书·礼乐志》
17.
古代舞蹈名。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射御。
《礼记·内则》
,步中《武》《象》,中《韶》《》,所以耳也。
《史记·礼书》
18.
古乐名。
武王杀纣天下自立以王,事成功立,患,因先王之,又自作,命曰《象》。
《墨子·三辩》
荆、吴、,《韶》、《》、《武》、《象》之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9.
酒器。
参见“象尊”。
、象不出,嘉不野合。
《左传·定公十年》
20.
《周易》专用语,谓解释卦象的意义。亦指卦象。
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
《大畜》之象,“君子以多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毛半仙〕钱来,嘴里说是:“内爻已示,更外象三爻,完成一卦。”
《红楼梦》第一〇二回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大象
  • 对象
  • 表象
  • 假象
  • 现象
  • 象征
三字词
  • 想象力
  • 象牙塔
  • 气象台
  • 象形字
  • 象声词
  • 印象派
四字词
  • 万象更新
  • 包罗万象
  • 森罗万象
  • 盲人摸象
  • 气象万千
  • 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