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合适;适当。
  • 例词
    适宜
    相宜
    老少皆宜
  • 例句
    这个新出的甜点非常美味,老少皆
2.
适合于。
  • 例词
    景色宜人
  • 例句
    此地非常安静,最读书学习。
3.
应该;应当(多用于否定)。
  • 例词
    事不宜迟
  • 例句
    万事不操之过急,一定要细心谨慎。
4.
表示理应发生,相当于“当然无怪”。
5.
姓。
详细释义
1.
古代祀典的一种。谓列俎几陈牲以祭。
予小子夙夜祗,受命文考,于上帝,宜于冢土。
《书·泰誓上》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是宜,降福既多。
《诗·鲁颂·𮤲宫》
天子出,乎上帝,宜乎社,造乎
《礼记·王制》
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神祇,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
2.
菜肴。亦谓作为菜肴。
弋言加之,子宜之。
《诗·郑风·女曰鸡鸣》
宜,肴也。
《尔雅·释言》
3.
合适;适当;适宜。
今天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亦宜之。
《书·金縢》
吾以勇求右,勇而黜,亦其所也。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
《左传·文公二年》
鼎用力,力由筋脉,筋脉不堪,绝伤而死,道理宜也。
·王充·《论衡·书虚》
透碧波堪上岸,无忧最宜
《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变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二
她的家便是最右临着溪,临着大路的一家,是既静,且美,又宜于游玩,又宜于生活的一个处所。
丁玲·《阿毛姑娘》
4.
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适当的地位。
守天之聚,宜。宜而不施,聚必有
《国语·晋语四》
若夫坐如尸,立如礼从宜,使俗。
《礼记·曲礼上》
往初,故蔽善而扬恶,祗吾子之不知言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
、徐防并之宜。
《后汉书·儒林传序》
是故道莫大乎仁,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天下,物得其宜。
·韩愈·《送浮图文畅师序》
宗室则无训选举,而未有以合先王疏隆之宜。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在福建,流。他能调拨将士,巢抚各得其宜。
《快心编二集》第一回
5.
使和顺;亲善。
桃之夭夭,灼灼其。之子于,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礼记·内则》
相公忧国忧民,固大人之任;宜家宜室,亦人道之常。
·《鸣凤记·夏公命将》
6.
应当;应该。
勉同心,不宜有怒。
《诗·邶风·谷风》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德,恢弘志士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以塞忠之路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仲友道:“既有佳客,宜。”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7.
犹当然;无怪。表示事情本当如此。
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女而立也!”
《左传·文公元年》
嗟呼,此非凡之所同也,宜其见赏,自称灵物。
·王度·《古镜记》
人之意,或不尽于言,亦不外乎言也。不尽于言而其言以求之,宜其失之不及也。不外乎言而其言以求之,宜其伤于也。
·王若虚·《论语辨惑序》
按宋人校,已裂如此,宜古之不可矣。
·俞樾·《校书官日课》
8.
犹大概;似乎;恐怕。表示不十分肯定。
哉!夫子有三,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左传·成公二年》
朝也,王命而遂不果,宜若不相似然。
《孟子·公孙丑下》
旧门,承守不失其初,其子女,有幽之德,公子择妇,宜莫如氏。
·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害,宜莫如鸿
·王若虚·《哀雁词》
9.
姓。元有宜童。见《元史·陈祖仁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宜然
  • 时宜
  • 便宜
  • 适宜
  • 相宜
  • 宜家
三字词
  • 捡便宜
  • 合时宜
  • 宜春苑
  • 宜兴壶
  • 讨便宜
  • 便宜事
四字词
  • 因地制宜
  • 不合时宜
  • 便宜行事
  • 权宜之计
  • 面授机宜
  • 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