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ng
lǎng
làng
常用释义
1.
哺乳动物,形状像狗,耳朵直立,毛黄色或黑褐色,尾巴下垂,昼伏夜出,喜群居,性情凶残,伤害人畜。
  • 例句
    通过嚎叫来进行沟通,以维持群体之间的联系。
详细释义
1.
兽名。犬科。耳竖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下垂,栖息山林中。性凶残,往往结群伤害禽畜,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亦以喻凶恶残暴的人。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我臧兮。
《诗·齐风·还》
有狼入于国,有人自天降。
《吕氏春秋·明理》
所向不能入,有狼失
·苏舜钦·《猎狐篇》
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老舍·《骆驼祥子》四
彼虎狼也,我在子之日矣。
《左传·哀公六年》
父,安知其不虎?兄,安知其不狼?
《史记·韩长孺列传》
元世,汴兵五猘;得其人,乃一愒。其人为谁公。磔其狼,以雨。桑谷奋张,厥壤大
·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狐疑,狼啖狗逐。
·何景明·《嗤盗文》
2.
凶狠。
狼、戾,很也。
《广雅·释诂三》
之俗,狼强力,寡利。
《淮南子·要略》
3.
即俍人。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指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
大不……所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僰之人,绎络城下,戢,民不知兵行之害。
·归有光·《送周御史序》
狼人,多在南丹三州,悍天下最。
·陆次云·《峒溪纤志·狼人》
4.
星名。即天狼星。
有大星曰狼。狼角色,多盗贼
《史记·天官书》
狼一星,在南。狼,主侵掠。
《晋书·天文志上》
狼、弧、伐扬旗麾。
·顾炎武·《河上作》诗
5.
见“狼犺”。
6.
姓。春秋晋有大夫狼瞫。见《左传·文公二年》。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狼”字右部件相同,均为“良”
全部
与“狼”字左部件相同,均为“犭”
全部
二字词
  • 狼狈
  • 狼藉
  • 狼狗
  • 豺狼
  • 饿狼
  • 狼犬
三字词
  • 白眼狼
  • 黄鼠狼
  • 天狼星
  • 狼牙山
  • 狼尾巴
  • 狼牙棒
四字词
  • 狼狈为奸
  • 狼吞虎咽
  • 狼奔豕突
  • 鬼哭狼嚎
  • 声名狼藉
  • 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