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惦记;常常想。
  • 例词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 例句
    我十分想那些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
2.
想法或打算。
  • 例词
    一念之差
  • 例句
    他因为一之差,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
3.
读出声。
4.
上学
  • 例词
    念书
5.
廿”的大写。
详细释义
1.
思念;怀念。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诗·秦风·小戎》
抚槛望,念君兮不忘。
·王褒·《九怀·匡机》
客子念故宅,三年巷空。
·杜甫·《遣兴》诗
囚不忘马系常念
·苏轼·《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诗
他们念着那些不知下落的家里人。
张天翼·《仇恨》
2.
期望。
江悲已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诗
皇情念淳古,俗何浮薄?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
3.
思考;考虑。
引申为忧虑
吾念之,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人在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忽御中有流,上疑之,将杀同,因念允升之,令其自
·黄瑜·《双槐岁钞·枫林壬课》
德甫坐来的轿夫大约是念到了前途的危险,无论怎样都不愿意再走了。
郭沫若·《北伐途次》四
晁错,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
《后汉书·孔融传》
报国心皎,念洹澜
·韩愈·《龊龊》诗
4.
念头;想法。
亦指心思
㤯㤯不寐,念徘徊。
·陶潜·《闲情赋》
困苦之,百念灰冷。
·陈亮·《与应仲实书》
大凡人只有初起一念是有天理的,依着行去,好事多。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人之好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死之故,忘道,其百世之法祖不虚矣!
·王充·《论衡·别通》
5.
爱怜。
天罔念,厥惟元命,降致
《书·多士》
姆抱幼子立,眉眼如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吾母白头犹念我,吞不敢怀
·刘克庄·《悼阿驹》诗
6.
哀怜;可怜。
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
·杜甫·《述古》诗
其日雪甚,令主人造汤饼。昏,有一人寒,衣服蓝缕,亦投店。牛生而念之,要同食。
《说郛》卷四九引唐包《会昌解颐录·牛生》
天意念健,人因见懒误称高。
·陆游·《六日云重有雪意独酌》诗
7.
诵读。
今多用以谓学生在校学习。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问经论语章句》之……曰:“欲》,念文。”
《汉书·张禹传》
肉,人前念佛陀。
·寒山·《诗》之七四
走,一心思口念。
《西游记》第三回
有个同志找了一课《罗盛教》的课文,叫李德堂念。他大声朗读着,念的很有劲。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
念了三年大学,他还是三年前在花街上那个憨气十足的小伙子。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
你是念过中学的知识分子,应当懂得党的政策。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八章
8.
二十的俗称。
亦称二。
今人呼菘蔓菁……魏武之父嵩,故北人呼蔓菁,而江南不也。亦由吴主之女名二十,而江南人呼二十念,而北人不之避也。
五代·丘光庭·《兼明书》卷五
开业寺碑〕碑多宋人名,有曰:“……元辛未月念五日。”以廿念,始见于此。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
小道姑,年方念八,情。
·汤显祖·《牡丹亭·旁疑》
9.
佛教语。
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
《大乘广五蕴论》
极短的时间。
又《僧祗律》云: 二十念一瞬,二十瞬名一指。
·洪迈·《容斋三笔·瞬息须臾》
一刹那九百生,九十刹那一念,《仁王》。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
10.
姓。西魏有念贤。明河南祥符有念氏。见《通志·氏族五》、《续通志·氏族八》。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思念
  • 信念
  • 怀念
  • 纪念
  • 想念
  • 挂念
三字词
  • 念奴娇
  • 碎碎念
  • 纪念币
  • 纪念日
  • 新概念
  • 纪念品
四字词
  • 念念不忘
  • 一念之差
  • 万念俱灰
  • 念念有词
  • 私心杂念
  • 不念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