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高。
  • 例词
    崇山峻岭
    崇高
  • 例句
    这位干部的高品格令人敬佩不已。
2.
尊重;重视。
  • 例词
    崇拜
    崇敬
    崇尚
    推崇
    尊崇
  • 例句
    他对学术界贡献颇多,在国际上备受推
    我们怀着敬的心情瞻仰了烈士陵园。
3.
姓。
详细释义
1.
高;高大。
引申指崇高;高贵。
崇效天,卑法地。
《易·辞上》
夫宫室不崇,器也。
《国语·周语下》
西抚于石步墟,东极于司叛之尖山,皆崇峰联属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
以致崇琼馆,皆
《红楼梦》第一〇二回
以短小之身,多,是缺文王之广孔子之崇也。
·王充·《论衡·语增》
2.
高度,从下向上的距离。
殷人重屋,堂,堂崇三尺。
《周礼·考工记·匠人》
孔子既得合葬防……是封之,崇四尺。
《礼记·檀弓上》
其崇玖仞,厥广八十有五
·沈辽·《花药山法堂碑》
洞在盩庢县西,洞崇四尺,三尺。
·褚人·《坚瓠广集·调水符》
3.
尊崇;推重。
封靡于邦,王其崇之。
《诗·周颂·烈文》
莽遂鬼神淫祀。
《汉书·郊祀志下》
氏中,唯明帝崇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方今太平日事,柄任儒崇丘
·韩愈·《石鼓歌》
两晋崇玄虚,变华夏。
·陈赓·《子猷访戴图》诗
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崇创作,恶翻译,尤其憎恶重译的。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4.
助长;增高。
侯之
《左传·成公十八年》
晋闻古之民者,不山,不崇,不防川,不窦泽
《国语·周语下》
而如其言,崇其,延其
·柳宗元·《钴𬭁潭记》
太祖之置也……小其名而崇其,略其而求其大。
·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
辄顺众议,拜受印,以崇威。
《三国演义》第七三回
5.
重复。
失于政,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
《书·盘庚中》
丸三,崇二世,袁尚因之,逼塞北。
··《册魏公九锡文》
或一日再,一月累封,凯还未歌,品已崇。
《新唐书·突厥传上》
6.
聚积;聚敛。
参见“崇飲”。
为国家者,见恶夫之去草焉,芟夷崇之,其本根,勿使能殖,善者信矣。
《左传·隐公六年》
卒其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僭,虐百姓而失民心
·王符·《潜夫论·忠贵》
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
·葛洪·《抱朴子·博喻》
州牧得之,去翳朽,疏土石,既崇而焚,既而盈。
·柳宗元·《石渠记》
7.
充满。参见“崇亂”、“崇期”、“崇酒”。
8.
兴盛。
参见“崇替”。
未甚然其言也,故因述大之崇,世廱州之利,而今家未暇之故,以客意。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9.
修饰。
参见“崇飾”。
容貌有崇,威
《国语·周语中》
,容貌之崇,忠信之,禋絜之服。
《国语·楚语下》
10.
崇牙的省称。
孔子之,公西赤志焉。,置翣,披,周也;崇,殷也。
《礼记·檀弓上》
11.
古国名。
又称有崇氏,相传为鲧的封国。在今河南省嵩县。
商的与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陕西西安市沣水西。
春秋时秦的与国。
12.
通“”。终尽。参见“崇朝”。
13.
姓。宋有崇大年。见《宋史翼》卷十八。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崇”字下部件相同,均为“示”
全部
二字词
  • 崇拜
  • 崇尚
  • 崇高
  • 尊崇
  • 推崇
  • 崇敬
三字词
  • 崇文院
  • 崇圣寺
  • 崇文馆
  • 崇玄馆
  • 不崇朝
  • 崇化坊
四字词
  • 崇洋媚外
  • 崇山峻岭
  • 推崇备至
  • 个人崇拜
  • 盲目崇拜
  • 崇论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