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游牧民族。
2.
姓。
详细释义
1.
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
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书·仲虺之诰》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礼记·王制》
言:“有忠臣弘演,为卫哀公使,未,狄人攻哀公而之。”
·王充·《论衡·儒增》
2.
秦汉以后,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而成北狄猜,不可。
《后汉书·班固传下》
后鲜卑大人比能制御狄,收匈奴故地。
《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序》
3.
古代最低级的官吏。
黼扆衣。
《书·顾命》
4.
通“”。雉名。
亦指雉类的长尾羽。
衣揄狄狄。
《周礼·天官·内司服》
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
《史记·夏本纪》
干戚旄狄以舞之。
《礼记·乐记》
5.
姓。汉有狄山。见《汉书·张汤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狄”字右部件相同,均为“火”
全部
二字词
  • 白狄
  • 北狄
  • 戎狄
  • 狄山
  • 仪狄
  • 赤狄
三字词
  • 狄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