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 例句
    看着这座万高山,他心里生出了敬畏之情。
详细释义
1.
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唐以后多从颜师古说。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而入者,不之美,百官之富,得其者或寡矣。
《论语·子张》
人千仞,惟是索些。
《楚辞·招魂》
三仞。
《仪礼·乡射礼》
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池百步,甲百而亡粟,弗能守也。
《汉书·食货志上》
又西六十里,曰太之山……其高五千仞。
《山海经·西山经》
涂耸千仞,百丈。
南朝 陈·徐陵·《陇头水》诗
黄河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诗
这时,水声如雷;又如地震中,山裂了缝,水就从千仞削壁似的裂缝中漏下去的样子。
徐迟·《入峡记》
2.
测量深度。
度厚薄,仞洫。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3.
”的古字。
承认。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故有名者勿也,功而富者勿居也。
《淮南子·人间训》
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易》文……云受孟喜,喜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喜因不肯仞,以此不信。
《汉书·儒林传·孟喜》
公理者,所同仞之界域。
章炳麟·《四惑论》
辨识。
春山合暮收,波间隐隐舟。
南唐·冯延巳·《浣溪沙》词
认为;当作。
时诸州皆有郡名,大率沿唐之,志皆不。惟通州五代所置,向郡名,政和末,始名静海,史家遂仞改州郡矣。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元史三·地理志二》
4.
通“”。柔软而坚固。
用黄牛之革。
《易·革》
5.
通“”。
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
《墨子·节葬下》
6.
通“”。满,充满。
税以鹿,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奇物,充仞宫室。
《史记·殷本纪》
虚宫而勿仞。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自是诸国分并,胜负强弱详载。明珠翠羽,于后宫;蒲梢文,希入外署。
《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
7.
古地名。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境。
楚子乘会师品,分,子越自石溪,子自仞以伐庸。
《左传·文公十六年》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仞”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刃”
全部
二字词
  • 女仞
  • 千仞
  • 亿仞
  • 墙仞
  • 门仞
  • 充仞
三字词
  • 仞识论
四字词
  • 壁立千仞
  • 千仞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