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ào
常用释义
1.
相貌;长相。
  • 例词
    以貌取人
    音容笑貌
    美貌
  • 例句
    他的音容笑在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
2.
外表的形象;事物的外观。
  • 例词
    貌合神离
    概貌
    全貌
  • 例句
    这道应用题似简单,实际上暗藏玄机。
3.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用的字,如“汀,水清澈貌”等。
4.
姓。
详细释义
1.
面容;容颜。
吾貌,必有心。
《左传·哀公二年》
盈以姝兮,苞温之玉
战国 楚·宋玉·《神女赋》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
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二
知府看了,朱仝一表非俗,貌如重,美髯腹,知府先有八分喜。
《水浒传》第五一回
语言虽不通,笑貌传感情。
朱德《过五指山》诗
2.
指面部神情。
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
《庄子·德充符》
兮,𫛳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暇。
·贾谊·𫛳鸟赋》
言之,貌若甚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形状;姿态。
指之人也,首之人也,人之非一貌者也,故
《墨子·大取》
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梁传·桓公十四年》
圹垄,其象室屋也。
《荀子·礼论》
夫人宵天地之怀五常之性。
《汉书·刑法志》
故灼灼桃花之,依依尽杨柳之貌。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4.
外部表现。
引申指表现,外示。
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
《礼记·儒行》
者,所以貌情也……中心怀而不,故疾卑拜而明之。
《韩非子·解老》
5.
犹言表面上。指行动、表现并非出于本心。
王貌受之,用。
《逸周书·芮良夫》
君者,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左传·定公元年》
意思要严参几个属员,貌为风厉,或可以息了件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
6.
礼貌。
冕者瞽者,虽亵,必以貌。
《论语·乡党》
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
《荀子·礼论》
7.
谓察知物体的形状。
知也者,以其知物而能貌之,若
《墨子·经说上》
8.
谓以好言好色取悦于人。
君子之子,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之以道而勿
《荀子·大略》
9.
像;仿效。
故三月之葬,其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也。
《荀子·礼论》
10.
古书注解常用字。相当于今“……样子”。
寤辟有
《诗·邶风·柏舟》
远纡回以樛流
《文选·班彪〈北征赋〉》
11.
传说中的兽名。
缨国献,名貌。吴大帝,尚有者,其善遁,入人室中,食已,大叫,人之,即不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非族·貌》
12.
通“”。
细微。
孚有,惟貌是稽。
《书·吕刑》
轻视。
曰:“君而近之,至敬以;貌而疏之,敬怨。”
《尸子·劝学》
: 一,民傲;二,民暴;三,慎而近
《逸周书·文政》
13.
通“”。宫室。
疏房、檖、越席、笫、几筵,所以养体也。
《荀子·礼论》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礼貌
  • 相貌
  • 外貌
  • 面貌
  • 风貌
  • 地貌
三字词
  • 貌堂堂
  • 年貌册
四字词
  • 道貌岸然
  • 貌合神离
  • 花容月貌
  • 郎才女貌
  • 以貌取人
  • 其貌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