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作为代词。
表指示,相当于“”。
  • 例词
    之子于归
代替人或事(只作宾语)。
  • 例词
    好自为之
    不了了之
    言之有理
    取而代之
指代作用虚化,没有具体所指。
  • 例词
    姑且言之
    久而久之
    总之
  • 例句
    ,这件事情需要尽快解决,不能再拖下去了。
2.
作为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偏正短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 例词
    赤子之心
    无价之宝
    世界之最
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间,构成偏正短语。
  • 例句
    这里的风景美让人惊叹不已。
    这次影响大,出乎我的意料。
与后面的单音节语素结合,构成名词性词语。
  • 例词
    之后
    之前
    之类
3.
到某处去;往。
  • 例词
    不知所之
详细释义
1.
生出;滋长。
参见“之而”。
之,出也。象草过䶹,枝益大,有所之。
《说文·之部》
公祖句兹字子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
往;至。
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鄘风·载驰》
足下不急之守藩,乃将将兵留此,大臣侯所疑。
《汉书·高后纪》
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之死而不悔。
·黄宗羲·《两异人传》
颇拟决去府校,而尚无可之之地也。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
3.
用;取。
故物舍其所,之其所短,亦有所不及矣。
《战国策·齐策三》
则犹舍重而之也。
章炳麟·《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
4.
是。
天下者,之本也;者,之本也;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管子·权修》
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铦。同之木也,或梁宫,或柱于桥
·王充·《论衡·幸偶》
人之生也,为质,而疾亦。或之之柔,不以相;或好名好利,用心不壹。
·唐甄·《潜书·悦入》
若然,令平以经术屈身为辁材下,纵复之辱也。
章炳麟·《程师》
5.
代词。
这;这个。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
《诗·邶风·日月》
,以俟夫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男子狂,不父母,反不如之二女。
·张可久·《朝天子·读孝女卢氏传》曲
之三子者,皆友之矣。
林纾·《程太宜人六十寿言》
他(她,它);他们。
安民惠,黎民怀之。
《书·皋陶谟》
此悉良死之臣,陛下之信之。
三国 蜀·诸葛亮·《出师表》
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女啜泣不食,求去。朱,又委曲承之。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
警吏追之,逸其三。
叶圣陶·《穷愁》
其;他的。
探其怀之威。
《韩非子·扬权》
王令推上法之老母。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
用于自称或对称。
君之惠而免之,以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宗,亦死且不朽。
《左传·成公三年》
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
帝曰:“今故告之,反怒!殊不可也。”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指代处所。
京,使居之。
《左传·隐公元年》
草木生之,禽居之。
《礼记·中庸》
天地而民生之。
《商君书·开塞》
深而生之,山深而往之,人富而仁附焉。
《史记·货殖列传》
6.
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绍复先王之大
《书·盘庚上》
古之者必有
·韩愈·《师说》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殷之即!指乃功,不戮于邦?
《书·西伯戡黎》
自魏其、武安之厚客,天子常切齿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宰相武公元衡之出南,奏夺为观察推官。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富而不,吾唯子之
《左传·定公十三年》
使吾君固寿,金玉之,人民是
《韩诗外传》卷十
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刘斧·《青琐高议后集·韩魏公》
卿如获异宝,何憎之云!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
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亦孔之
《诗·小雅·正月》
恨久之。
《史记·陈涉世家》
之,又益州牧。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此之生美果。
《百喻经·斫树取果喻》
久之,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公罔之裘。
《礼记·射仪》
7.
介词。
相当于“于”。
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礼记·大学》
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
·刘向·《说苑·权谋》
安,臣且之生致死。
《明史·熊廷弼传》
相当于“諸”,之于。
坎坎伐檀兮,之河之干兮。
《诗·魏风·伐檀》
禹疏九河,瀹漯而注海;,排淮泗而注之江。
《孟子·滕文公上》
是伍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之光。
《史记·吴太伯世家》
相当于“以”。
然吾失此,何之有也?
《晏子春秋·杂上二六》
自毁,膏以明自,虎豹之文射,狖之捷措。
《淮南子·缪称训》
大臣不可以暑行,其秋之待。
·韩愈·《许国公神道碑
8.
连词。
与;和。
惟有司之牧夫。
《书·立政》
皇父之二子死焉。
《左传·文公十一年》
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万章上》
燿神景中沚,被縠之纤罗
三国 魏·曹植·《七启》
相当于“而”。
玄之又玄。
《老子》
方其人之君子之
《荀子·劝学》
待而生,莫之知德;待之死,莫之能怨。
《淮南子·原道训》
相当于“則”。
之奔奔,强强
《诗·鄘风·鹑之奔奔》
略之不知,西否矣。
《左传·僖公九年》
故民利之聚,之去。
《吕氏春秋·功名》
9.
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总之
  • 之一
  • 之间
  • 之外
  • 之后
  • 之前
三字词
  • 简言之
  • 敢言之
  • 换言之
  • 之所以
  • 介之推
  • 黔之驴
四字词
  • 安之若素
  • 莫逆之交
  • 掎角之势
  • 持之以恒
  • 一丘之貉
  • 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