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
燧
常用释义
1.
名
古代取火的器具。
例词
燧木
燧石
2.
名
古代边防用来报警点燃的烟火,夜间点的火叫“燧”。
例词
烽燧
详细释义
简
繁
1.
古代取火用具。
1
火镜,一种青铜凹面镜,用以向日取火。
金有六
齐
……金
锡
半,
谓
之
鉴
燧之
齐
。
注
《周礼·考工记·
辀
人》
阳
燧
乡
日,火
从
天
来
。
汉
·
王充
·
《论衡·诘术》
夫金
锡
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
铸
,
为阳
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
铸
,
为阴
燧。
晋
·
干宝
·
《搜神记》卷十三
《考工记》叙述制青铜法,分青铜为六种……第六种铜锡各半可造镜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镜)。
范文澜
·
蔡美彪
·
《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2
木燧,按季节用不同的木料制成,钻以取火。
旧谷
既没,新
谷
既升,
钻
燧改火,期可已矣。
注
《论语·阳货》
钻
燧取火,
构
木
为台
。
《淮南子·本经》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
旧烧
。
唐
·
张说
·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时卫
士皆佩火燧。
注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2.
犹钻。参见“
燧木
”。
3.
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与白昼使用的“烽”相对。
1
一说,昼燔燧,夜举烽。
2
后亦泛称边境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夫
边
郡之士,
闻
烽
举
燧燔,皆
摄
弓而
驰
,荷兵而走,流汗相
属
,唯恐居
后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千
钟电
釂,
万
燧星繁。
晋
·
张协
·
《七命》
长
淮路、夜亭警燧,
晓营
吹角。
宋
·
黄机
·
《满江红》词之二
筑
亭候,修烽燧。
注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烟墩,又名烽火台,是古时边疆报警的一种设备……如有敌警,夜则举火为号,以相传告,名曰举烽;昼则点燃狼粪,白烟烛天,名曰燔燧。
峻青
·
《秋色赋·烟墩》
烈燧千城,通
驿万
里。
南朝 宋
·
颜延之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焚
书
翻
见
字,
举
燧不招兵。
唐
·
温庭皓
·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之一
绝
塞税
铠
而免
冑
,障
垒
熄燧而摧
橹
。
宋
·
周邦彦
·
《汴都赋》
玉篆苔封,金
汤
燧息。
明
·
吾丘瑞
·
《运甓记·广州运甓》
4.
烽火台。
北至城者三表,
与
城上烽燧相望。
《墨子·号令》
至王莽
辅
政……乃令
译讽
旨
诸
羌,使共
献
西海之地,初
开
以
为
郡,
筑
五
县
,
边
海亭燧相望焉。
《后汉书·西羌传序》
5.
指边城。
今
关
燧
无
虞,
时
和
岁
稔,
远迩
同
风
,
华
夷慕
义
。
南朝 梁
·
江淹
·
《立学诏》
6.
火炬;火。
升
觞举
燧,既釂
鸣钟
。
注
《文选·张衡〈西京赋〉》
前
驱举
燧,
后
乘抗旌。
三国 魏
·
曹植
·
《应诏诗》
黕黕日脚
云
,
断续
如破
滩
……又改
为连
牛,
缀
燧
怀齐单
。
宋
·
梅尧臣
·
《晚云》诗
星燧燎原隰,
蚁
壤
溃
江河。
清
·
魏源
·
《次韵前出塞》之一
7.
焚烧;点燃。
以絜白
为
污辱,譬
犹
沐浴而抒溷,薰燧而
负
彘。
注
《淮南子·说山》
高禄未融,凶焱中燧。
晋
·
陆云
·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
今夫
群
而居,
缝
而衣,燧而食,
筑
土石、
构
竹木而
庐
者,其嗜
欲众
矣。
宋
·
曾巩
·
《说用》
忽大
风
,不能燧火,路暗莫相辨。
《金史·谋衍传》
8.
燧人氏的简称。
粤若古始,肇有君臣,巢燧之前,寂寞
无纪
。
唐
·
张九龄
·
《龙池圣德颂》
德
惭
巢燧,化劣唐虞。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祀昊天乐章》
慨睹江河下,喟然
缅
巢燧。
清
·
魏源
·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四
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形近字
与“燧”字右部件相同,均为“遂”
全部
隧
𫟦
璲
穟
襚
𬭼
嬘
檖
澻
礈
禭
繸
譢
鐩
二字词
燧石
燧人
阳燧
燧皇
烽燧
燧火
三字词
燧人氏
燧铜镜
柘燧火
阳燧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