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òng
tóng
常用释义
1.
物体中穿通或深陷的部位;窟窿。
  • 例词
    洞穴
    地洞
    山洞
  • 例句
    内深邃黑暗,只有微弱的光线透过口射入。
2.
透彻;清晰。
  • 例词
    洞若观火
    洞察
    洞悉
    洞晓
  • 例句
    她通过敏锐的察力,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3.
在某些场合读数字时代替“0”。
详细释义
1.
急流。
引申为疾貌。参见“洞發”。
洞,疾流也。
《说文·水部》
江自嘉州至荆,名滩险地,凡千百,舟人一一能言之。其之外,有洞有,凡十,皆于字,今其略。洞,疾流也。
·杨慎·《谭苑醍醐·蜀江水路》
2.
通达。
正殿崔巍,层构厥高,乎未央。经骀荡而出馺娑,洞枍天梁。
·班固·《西都赋》
第舍十六皆高,四周连阁洞殿,道周旋,类于宫省。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
太上素洞玄大有妙……洞者,洞天洞地,所不通也。
《云笈七》卷八
3.
穿透。
卒超足而射,百不暇止,者括蔽洞胸,近者弇心。
《史记·苏秦列传》
钧车弩,可以洞犀象,而不可以得鼠耳。
·苏轼·《答李琮书》
贼炮不能洞我沙,而我兵墩内可船罅击贼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词
4.
通晓;悉知。
遂兮洞兮,不虚兮。
《淮南子·原道》
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
《晋书·郭璞传》
〔殷君〕博览群言,尤精《史》、《汉书》、百家氏族之,至于阴阳数术医方刑法之流,洞焉。
·颜真卿·《曹州司法参军秘书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
上自流沙乾竺之,中而吐黄白之,下至壬奇筮之微,不洞其源流。
·周亮工·《朱静一诗序》
植之先生理多创获,其论议多豪宕,其辨多浩博,而铺陈晓畅民俗,洞人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5.
明察;察看。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寒山·《诗》之二七五
洞前烛后至日月,渠不新其
··《覆瓿集序》
此作者所洞微察,而不得不朝宗以三致其意者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书〈桃花扇传奇〉后》
6.
透彻;深入。
先知之之事,无达视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
·王充·《论衡·实知》
阮公虽沦迹亦洞。
南朝 宋·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
这场驳论,一直重到四十回,句句都是洞切日的时势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7.
清澈;透明。
清能物,色洞每含虚。
··《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诗
沔彼泾渎,澄明如。清应宝运,光涵帝居。洞分沈璧,彻见
《宋史·乐志十三》
8.
敞开。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
·白居易·《草堂记》
燕寇勃起,洞
·元稹·《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
9.
空虚。
逆夏气则,心内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乃既生以口腹,又多其嗜欲,使如壑之不可;多其嗜欲,又洞其底,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蔬食》
10.
指腹泻。
洞者,食不化,下嗌出。
《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
11.
洞穴;窟窿。
参见“洞穴”。
上倚崩岸,下洞阿深。
南朝 宋·鲍照·《山行见孤桐》诗
清源寻尽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刘禹锡·《桃源行》
我早上看见你的袜子尖上,破了一个小洞,所以去替你买了一双来。
丁玲·《韦护》第三章
12.
混沌无形貌。参见“洞洞灟灟”。
13.
象声词。参见“洞洞”、“洞然”。
14.
量词。
但等峡路一转,又是别有一洞天地了。
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月蚀》
一洞桥儿搭两岸,党和群众心相连。
《新民歌三百首·党和群众》
15.
通“”。恐惧。参见“洞疑”、“洞心駭目”。
16.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单位。
〔石说诸洞酋,皆命。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南〕掠得人,都分给与各洞目。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17.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18.
恭敬貌。参见“洞洞”、“洞然”。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洞”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同”
全部
二字词
  • 空洞
  • 洞穴
  • 洞察
  • 漏洞
  • 洞悉
  • 隧洞
三字词
  • 猫耳洞
  • 闹洞房
  • 无底洞
  • 吕洞宾
  • 水帘洞
  • 洞庭湖
四字词
  • 洞若观火
  • 别有洞天
  • 洞天福地
  • 空洞无物
  • 洞房花烛
  • 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