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āo
chào
chǎo
常用释义
1.
仿照着原文写。
  • 例词
    抄写
    照抄
  • 例句
    他为了能有更深刻的记忆,把这篇文章写了一遍。
2.
把别人的作品或文章写下来冒充自己的。
  • 例词
    抄袭
  • 例句
    袭作业的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3.
从侧面过去或走近道。
  • 例词
    包抄
4.
搜查并没收。
  • 例词
    抄家
    抄身
5.
〈口〉抓起;拿。
6.
两手放在胸前交互插进袖筒里。
详细释义
1.
掠夺;袭击。
亦指抄掠袭击的人。
匈奴抄郡界,境苦之。
《后汉书·郭传》
边头差健卒,入抄擒生快于鹘
·元稹·《缚戎人》诗
分遣精抄其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
至于豚,亦遍抄之,民不聊生。
·李贽·《史纲评要·宋纪》
抄所,人俱弊,焕于桥下歇,抄至。
《南史·梁豫章王综传》
2.
抢生意。
在外面拉散座的时候,他曾毫不客气的“抄”买卖,被大家嘲骂。
老舍·《骆驼祥子》七
3.
从侧面绕过去。
既然等,您兄弟小路上抄出大路相
·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
兵攻取榆社、大谷等,抄出威巢之
《水浒传》第九九回
恐吴有功一人有失,便急令曹明兵二百,西南抄出。
《快心编二集》第一回
爬上左面的悬崖定可以抄到敌人的侧背。
杨成武·《飞夺泸定桥》
4.
誊写。
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淮南王抄出以作《鸿宝枕中》。
·葛洪·《抱朴子·论仙》
曹植《辨道》,抄。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刺血抄奈若何,十年依陀。
《鹤林玉露》卷八引宋杨万里《赠抄经头陀》诗
小说如已抄好,也就带来,我当在那里等候。
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
5.
写录或选编的集子。
亦泛指册子。
僧孺好籍,聚万余卷……《百家集抄》十五卷,《集抄》十卷。
《南史·王僧孺传》
郝达三就是这类半官半绅的一个典型人物……各衙门的号房里,也偶尔拿手本去挂个号,辕门抄上偶尔露一露他的官衔名字。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6.
抄袭;搬用。
实际上已遵殖民地化的经济原则成了一变态的经济现象,却还想抄欧洲工业革命的老文章。
瞿秋白·《饿乡纪程》五
7.
总括;归纳。
一言抄百,你“逢人只三分,未可全抛一片心”。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一句话抄百总,富人压迫穷人,自古的历史如此。
梁斌·《播火记》三十
8.
用匙取食物。
亦指合掌成勺形以取物。
子白,瓜嚼水精寒。
·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
子香抄玉色,菜羹新煮翠茸
·杨万里·《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
我、我、我三步走向前,从头劝。我、我、我一匙匙都抄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
〔他〕手拿着一条铁棒,就似碗的一根大杠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
《西游记》第七四回
9.
造纸工艺流程之一,谓用竹帘将纸浆取出一层。
参见“抄紙”。
抄造草不足二尺,不足三尺,各用抄成一,即以独轮车运赴平地,类总
·刘若愚·《明宫史·内府职掌·宝钞司》
10.
提取税收。
唯末盐岁自抄三百供河北边籴,其他则给处经费而已。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
11.
查点;搜查;没收。
参见“抄家”。
绿柚勤勤个个抄。
·元稹·《江边四十韵》
重利剥!很全抄!
《红楼梦》第一〇五回
假若他不肯“合作”,他们会马上抄他的家。
老舍·《四世同堂》五二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陈毅·《赣南游击词》
12.
拿;手持。
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
老舍·《蛤藻集·断魂枪》
周围的人,有的为梁永生捏了一把冷汗,有的怕永生吃亏,也抄起家什参加上了。
郭澄清·《大刀记》开篇九
13.
叉;交叉。
身上着一𥰭柳子布衫,腰玉井手巾,抄着腰。
《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老〕抄着手,靠了车辕站住不,也不答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
你们这样抄起手等待,也不行呀!
沙汀·《淘金记》二四
14.
手伸进或插入袖筒或衣襟里面。
我如今抄定两只手,再不出麻袍袖。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
凌云志火烟消,经纶手高抄深袖。
·薛论道·《桂枝香·自白》曲
她的右手抄进粉红色衬衣里摸索了一会儿,突然从衣底扯出一方白布来。
茅盾·《动摇》十二
那大的,是个青年,一进来就靠门站着,两手抄在袖筒里。
康濯·《春种秋收·腊梅花》
15.
方言。用脚步测量。
严志和用步子从南到北,抄了抄地基,又从东到西抄了抄。
梁斌·《红旗谱》七
16.
量词。
古容量单位。六百粟为一抄,一升的千分之一。
量之所起,起粟。六粟一圭,十圭一撮,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
《孙子算经》卷上
莫言有千金面,终归变作一抄
·张𬸦·《游仙窟》
你一抄碎金子,你做酒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
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二缕为一抄。
麻冕,布冠也,以三十升布之。升,八十二千四百矣,八十,四十抄也。
《朱子语类》卷三六
西夏所定兵制,正军一人,负担一人,合称一抄。
元昊建立夏国的军队,各部落每二丁取“正军”一人,配备随军服杂役的“负担”一人,合称一“抄”。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抄”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少”
全部
二字词
  • 包抄
  • 抄袭
  • 摘抄
  • 抄写
  • 抄送
  • 抄手
三字词
  • 手抄本
  • 文抄公
  • 瓜蔓抄
  • 抄后路
  • 宫门抄
  • 抄靶子
四字词
  • 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