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称东西的器具。
2.
称重量。
3.
比较;斟酌。
  • 例词
    衡量
    权衡
  • 例句
    他为家乡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量的。
4.
平;不倾斜。
  • 例词
    均衡
    平衡
  • 例句
    他过独木桥的时候打开双臂以保持平
5.
姓。
6.
车辕前端的横木。
详细释义
1.
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参见“楅衡”。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诗·鲁颂·𮤲宫》
凡祭祀其牛牲,其楅衡。
《周礼·地官·封人》
2.
车辕前端的横木。
亦借指车子。
约𬨂错衡,八鸾玱玱
《诗·小雅·采芑》
骊负衡,南取芷香,秋芬馥,盈
·焦赣·《易林·归妹之益》
凡大,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以次架,凡、衡、,皆从轴上受基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
愿与宪,不慕与赐同衡;乐与夷俱旅,不贪与跖比迹。
·王充·《论衡·自纪》
3.
架在屋梁或门窗上面的横木。即桁条或檩子。
舒翼以峙衡,腾蛇榱。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红皱晒檐瓦,黄团系门衡。
·韩愈·孟郊·《城南联句》
4.
葬具,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
醴者,稻醴也。甒筲衡,实见间,而后折入。
《礼记·杂记上》
5.
横。
与“”相对。
古者冠缩缝,今也衡
《礼记·檀弓上》
》云:“古之冠缩缝,今也衡。”衡即横也,不借音。
颜师古·《匡谬正俗》
衡邪曲直,耦重交折,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
·王安石·《进字说表》
台湾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
·魏源·《圣武记》卷八
横亘;横贯。
天下道,循道而行,衡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
穆公衡雕戈出使者。
《国语·晋语三》
横逆;违逆。
是故人能明其刑而其德而避其衡。
·袁康·《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
6.
战国时连横之策的省称。
楚王,衡成秦帝。今霸王之,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史记·苏秦列传》
至政破擅衡,并吞六,遂乎始皇。
·扬雄·《剧秦美新》
秦王深居不得近,破衡成欲信。
·元好问·《天门引》
7.
秤杆;秤。
亦指称重量。
参见“衡器”。
先王之制也,大不出,重不石,律度量衡是乎生。
《国语·周语下》
国无礼则不正。之所以正也,衡之于轻重也。
《荀子·王霸》
是以物胜权而衡殆,形过镜则
·陆机·《演连珠》之二
8.
平。
大夫衡
《礼记·曲礼下》
9.
衡量;比较。
引申为抗衡对抗
一切归于,量其僻,衡其繁,使一之用,常然有
·顾炎武·《郡县论七》
当时名流,谈经济、稽典故、、衡文章者,必期于梅花堂。
·费锡璜·《友鸥堂集序》
等巧思人想得到,然第一疑了。能并,定巍然特等,岂区区闺中三友敢相衡。
·李渔·《怜香伴·女校》
10.
,决机于两陈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11.
准则;标准。
公平者,之衡也;中和者,也。
《荀子·王制》
西洋各,大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衡,又多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
·薛福成·《筹洋刍议》
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也。其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衡。
《老残游记·自叙》
古来徒歌、乐歌之别,近世小曲、自来腔之别,均以音乐为衡。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
12.
古代钟顶的平处。
为钟……舞上之甬,甬上之衡。
《周礼·考工记·凫氏》
谓钟至肩,有而稍高也……衡谓钟上平也。
·黄生·《义府·甬》
13.
古官名。
掌保护巡守山林。
山立三衡。
《国语·齐语》
掌税收。
于时,君之衡籍而止。
《管子·巨乘马》
14.
眉毛。亦称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间的部位。
参见“盱衡”。
器,衡而,梓罪之。
《周礼·考工记·梓人》
此之,公运独见之明,亡前之威,盱衡色,振武怒,乘其未其未,震起机动人摧折。
《汉书·王莽传上》
是公子仰首降,忸怩而避。胡老乃衡含笑,援琴而歌。
《后汉书·蔡邕传》
15.
北斗七星的第五星。
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
衡殷南斗。
《汉书·天文志》
衡。
《文选·张衡〈东京赋〉》
斗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之斗
·吴廷翰·《椟记·斗纲》
16.
喻指权力中枢;权柄。
,奄竖执衡。朝之臣,外。君孤立上,臣弄权于下。
三国 魏··《六代论》
朱全忠争衡,全忠兼徐泗,上表以重臣徐,乃以崇望守本官,充武宁军节度使。
《旧唐书·刘崇望传》
17.
古代天文仪器的部件,形如横管,用以观测日月星辰。
璇玑玉衡,以七政。
《书·舜典》
浑仪之制……置望箫于中,以七曜之行,而知其躔之次者,此衡也。
《宋史·天文志一》
18.
古代用以使冠冕固着于发上的簪。
掌王后之首服,次追衡笄。
《周礼·天官·追师》
衮、冕、黻、珽,、裳、幅、舄,衡、𬘘线,昭其度也。
《左传·桓公二年》
19.
古代楼殿边上的栏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衡,主不乘危而徼幸。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是日倚衡而之,感其盈虚之相也速,故著于篇云。
·刘禹锡·《观市》
20.
衡山。
荆及衡惟荆州。
《书·禹贡》
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宗。
·韩愈·《送廖道士序》
21.
衡水。
求思望襄澨,衡渚。
南朝 宋·刘义恭·《艳歌行》
冉冉衡暮,彩笔题断肠句。
·贺铸·《青玉案》词
22.
。水草名。
〔黄〕仰啮菱衡,俯噣𫚠鲤
《战国策·楚策四》
23.
同“”。香草名。
被石杜衡,折芳馨兮所思。
《楚辞·九歌·山鬼》
蕙草,秦衡。
《文选·宋玉〈风赋〉》
楚蘅,杜蘅也。
《广雅·释草》
24.
通“”。佩玉上部的横杠,用以系璜和冲牙。
寡人之,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乘之千乘之用也,以是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之有道乎?
《管子·轻重乙》
度,上有衡,下有璜、牙,玭珠以,琚瑀以之。
《大戴礼记·保傅》
25.
姓。汉有衡胡。见《汉书·儒林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衡”字左部件相同,均为“彳”
全部
二字词
  • 平衡
  • 权衡
  • 失衡
  • 均衡
  • 衡量
  • 抗衡
三字词
  • 度量衡
  • 平衡木
  • 轨道衡
  • 热平衡
  • 秉钧衡
  • 李衡奴
四字词
  • 权衡利弊
  • 望衡对宇
  • 困心衡虑
  • 权衡轻重
  • 蚌鹬争衡
  • 散带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