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用小刀雕(花纹、文字等)。
  • 例词
    雕刻
2.
指雕刻的物品。
  • 例词
    木刻
    石刻
3.
(待人)冷酷;不厚道。
  • 例词
    刻薄
    刻毒
    尖刻
    苛刻
  • 例句
    他为人非常薄,大家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
4.
时间单位,15分钟为1刻。
5.
短暂的时间;时候。
  • 例词
    此刻
    立刻
    顷刻
6.
程度极深。
  • 例词
    刻苦
    深刻
  • 例句
    他学习非常苦,在近日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详细释义
1.
雕镂。
刻桓宫桷。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故夫古之通之臣,主令功,记于竹帛;上令德,刻
·王充·《论衡·须颂》
昔帝几以弼,大禹勒簴而招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君不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杜甫·《石犀行》
秋生院里放着十来个老南瓜,有两个上边刻着十字。
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2.
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引申指碑刻。
已而按其刻,果桓公器。
《汉书·郊祀志上》
明年,葬京兆年少陵原,夫人荥阳郑氏祔。既,其子临汉县贯与其弟赏贞谋曰:“宜有刻也。”
·韩愈·《唐银青光禄大夫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3.
指刻本;版本。
唯《闻见记存,然流传绝少,故《稗海》《秘笈》刻,罕津逮焉。
·卢见曾·《〈封氏闻见记〉序》
惟黄刻帅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胜之。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
鲁迅·《古籍序跋集·〈嵇康集〉跋》
4.
修饰;润色。
引商刻角,以流而和者不过数人。
·刘向·《新序·杂事一》
5.
刻薄;苛刻。
令周最趣章子急,其甚刻。
《吕氏春秋·处方》
用法益刻,自此始。
《史记·酷吏列传》
你只要钱财,全不百姓每,一味的刻。
·《陈州粜米》第四折
但她想来,顾三娘子平日多刻,一点不为人,在她林盘里捞点落叶,也要遭她咒骂半天。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八
6.
严格要求。
亦形容程度极深。
人主不自刻以,而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如比干。
《韩非子·安危》
刻身立行,勤己足取。
·韩愈·《答元侍御书》
每刻于身而和于御物。
·毛奇龄·《陈太孺人墓志铭》
7.
减损。
刻死而附生之墨,刻生而附死之惑。
《荀子·礼论》
户二,其民三千者,殆居半,刻又刻之,且三分一。
《南齐书·顾宪之传》
惟所部校,乃敢出息钱与,而刻其粮赐
·苏轼·《上皇帝书》
8.
伤害。
云刻子。
《书·微子》
小蕃,国杂处边将侵刻,利其善子女,求繇役。
《新唐书·杜佑传》
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洲人派官吏,多方刻之。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
9.
割。参见“刻截”、“刻漆”。
10.
计时单位。
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百刻。汉哀帝建平二年分昼夜为百二十刻。梁武帝天监年间,以八刻为一辰,昼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
漏刻以百二十度。
《汉书·哀帝纪》
至梁武帝天六年,始以夜百刻布之十二辰,每八刻,仍有分。故今世家,百刻数尔九十六刻也。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
清代始有以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
11.
指较短暂的时间。
〔恪〕坐,刻乃起。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落逐瞬,炎凉随
·白居易·《早夏游宴》诗
12.
今;现在。
刻接制宪电称,所事尚未出奏。
《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战议和,成否尚不可定。
《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
13.
通“”。
克制;制胜。
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性相刻,尤不相
·王充·《论衡·物势》
限定。
已勒臣修改之事,刻以秋。
《晋书·陶侃传》
者樊晨更制水,限田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
子刻期,千日之会于阆苑。
《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刻”字左部件相同,均为“亥”
全部
二字词
  • 刻薄
  • 一刻
  • 即刻
  • 此刻
  • 刻板
  • 深刻
三字词
  • 顷刻间
  • 时刻表
  • 顷刻花
  • 顷刻酒
  • 坛山刻
  • 刻石文
四字词
  • 刻骨铭心
  • 刻舟求剑
  • 刻不容缓
  • 无时无刻
  • 尖酸刻薄
  • 精雕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