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平安;安宁。
  • 例词
    泰然自若
    国泰民安
2.
特别久或特别远的。
  • 例词
    泰古
    泰西
3.
表示程度超过正常情况或某种标准。
4.
详见[泰山]:山名,在山东省泰安境内。
5.
姓。
详细释义
1.
通达;通畅。
履而泰,然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易·序卦》
君子道,小人道消;小人道消,政日治,故泰。泰者,通而治也。
《汉书·刘向传》
夫泰之,和洽而理道昌,一有壅,不足泰。
·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一
2.
安舒;安宁。
君子泰而不,小人而不泰。
《论语·子路》
必使陵侮不作,企不萌,所谓贤宜,野同泰。
南朝 宋·颜延之·《庭诰文》
3.
好;美好。
先嫁得府吏,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汝身。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利害,以申喻
《三国志·吴志·孙传》
4.
宽裕。
事欲孰,而用欲泰。
《荀子·议兵》
必使水我用,不夷用,则养筹饷,不得不增;船炮用,不得不泰。
·夏燮·《中西纪事·申明烟禁》
5.
骄纵。
及桓子泰奢侈,贪欲无艺……宜及于难,而武之德,以没其身。
《国语·晋语八》
拜下,也;今拜乎上,泰也。
《论语·子罕》
虢,小也而泰,以招大之怒。
·柳宗元·《非〈国语〉上·虢梦》
6.
奢侈。
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恃其富,以泰于
《国语·晋语八》
,夫人兄公公亮实为宰相当国,然夫人里舍弥约,未泰。
·曾巩·《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
者立言,乎不朽,即味列八珍,使天下不以泰耳。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
7.
大。
泰誓
《书·泰誓上》
小其上,泰其下,久安,有去就,独处,惟山之意。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颂》
8.
太;过甚。
昊天已威,予慎罪;昊天泰,予慎辜。
《诗·小雅·巧言》
非其道,食不可受人;如其道,舜受之天下,不以泰——子以泰乎?
《孟子·滕文公下》
退,不好权势,常爵位泰,何德以堪之!
《汉书·孔光传》
夫子本楚之良家,而云楚,以忧劳主父效忠穹故,遂不惮污辱其人,义灭亲之泰也。
章炳麟·《中华民国解》
9.
极。参见“泰古”。
10.
卦名。《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乾下坤上,为上下交通之象。
《象》曰: 天地交,泰。
《易·泰》
而三阴则为正月,其卦泰。
·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卦配十二月》
11.
古代酒器名。
泰,有虞氏之尊也。
《礼记·明堂位》
12.
山名。参见“泰山”。
13.
州名。
辽置。治所在乐康(今吉林省洮北区东)。金大定二十五年废。承安二年复置,移治长春(今吉林省乾安县北),辖境扩至今洮儿河下游地区,为当时边防重地。金末废。参阅《金史·地理志上》。
五代南唐置。治所在海宁县(今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泰州市、如皋、泰兴、兴化等地。元改泰州路总管府,后复原名。明清沿置。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五·泰州》。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泰山
  • 康泰
  • 泰然
  • 安泰
  • 泰斗
  • 昌泰
三字词
  • 景泰蓝
  • 交泰殿
  • 泰山吟
  • 同泰寺
  • 泰山颓
  • 泰和汤
四字词
  • 否极泰来
  • 国泰民安
  • 三阳开泰
  • 泰然自若
  • 泰山压顶
  • 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