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
常用释义
1.
城市。
  • 例词
    通都大邑
    城邑
    都邑
  • 例句
    这座通都大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繁华的商业中心。
    这座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时候,人们为了寻求优渥的生活,大多会前往都发展。
2.
古代指县。
  • 例词
    邑志
    邑宰
3.
封地。
  • 例词
    食邑
详细释义
1.
京城;国都。
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
《书·召诰》
商邑翼翼,四方之
《诗·商颂·殷武》
昔先王之邑也,掩,靡地不
《文选·张衡〈东京赋〉》
臣又闻汤庚,五其邑,典谟训诰,不以非。
·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2.
古代称侯国。
率割夏邑。
《书·汤誓》
其郊,必不,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左传·桓公十一年》
孟子引惠公之言,之君也。春秋时费为鲁季氏之邑。《史·楚世家》有、郯、邳。盖战国时以邑为国,意者季氏之僭
·王应麟·《困学纪闻·说经八》
邑,也。
按,《说文·邑部》
3.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亦指旧都
凡邑有宗先君之主曰都,曰邑。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仲秋之月〕是月可以城郭,建都邑。
《淮南子·时则》
故里名母,曾子不入;邑朝歌,墨子回车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都曰邑者也。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二引汉应劭《风俗通》
4.
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
里宰掌比其邑之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周礼·地官·里宰》
邑中有,平,侍,以先往后罢为助。
《史记·陈丞相世家》
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邑,扬声沙漠垂。
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则获邑,大得城。
·苏洵·《六国论》
尝闻东南江海之𤲬,土田肥,山川秀美,蚌之利,花之奇,都邑之繁庶,莫不擅天下。
·戴名世·《陈某诗序》
5.
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
五家为轨,六轨为邑。
三十家邑,邑有司。
《国语·齐语》
制五家为轨;六轨为邑,邑有司。
《管子·小匡》
三朋为里,五里为邑。
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朋,三朋而里,五里而邑,十邑而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焉。
《尚书大传》卷二
昔在帝,叶和邦,制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里,五里邑,十邑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焉。
《晋书·地理志上》
6.
旧时县的别称。
命司空,降,下水上,循行邑,周原野。
《淮南子·时则》
秦有天下,裂都之郡邑,之守宰。
·柳宗元·《封建论》
君子受天,承于师备于身,施家,行之于乡,居一邑以之治一邑,居一州以之治一州,任天下之责则以之天下之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这都是本邑几位前辈先生的苦心孤诣,才成就了这一桩善举。
叶圣陶·《隔膜·欢迎》
7.
分封城邑居住;建筑城邑。
吾先君新邑此。
《左传·隐公十一年》
〔太王〕去,逾梁山,邑岐山之下居焉。
《孟子·梁惠王下》
公(晋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竹书纪年》卷下
8.
封地;采邑。
亦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周礼·地官·载师》
邑六十,曰:“唯卿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大同三年,以帝甥爵安亭侯,邑一百五十户。
《陈书·王传》
爵邗公,食邑千三百户。
《新唐书·房玄龄传》
〔周公旦〕成王命大宰,食邑扶县东北之周城。
《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六年冬十月,令天下邑城。
《汉书·高帝纪下》
列侯所食,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百官公卿表上》
9.
古代区域单位。
九夫井,四井邑,四邑丘,四丘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周礼·地官·小司徒》
故井四邑,邑四丘,丘十六井,有戎一匹,牛三
《晋书·地理志上》
10.
通“”。忧郁貌。
太息之愍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楚辞·九章·悲回风》
凡此者,乃所以愤积于胸臆,怀眷而𢝌邑者也。
《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
使愿之民邑惴恐,凶狡之满气扬岂为民父母善沮之意哉!
·司马光·《论赦及疏决状》
11.
见“邑邑”。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下邑
  • 大邑
  • 陬邑
  • 丰邑
  • 朝邑
  • 林邑
三字词
  • 汤沐邑
  • 井邑田
  • 邑中黔
  • 都邑簿
  • 城市邑
四字词
  • 通都大邑
  • 石邑深涧
  • 攻城屠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