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 例词
    罪大恶极
    犯罪
    认罪
  • 例句
    在确凿的证据下,他终于认伏法。
2.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点所规定的犯罪名称或所判定的刑罚。
  • 例词
    判罪
3.
过失;过错。
  • 例词
    将功赎罪
    罪过
    怪罪
4.
苦难;痛苦。
  • 例词
    遭罪
  • 例句
    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让他十分遭
5.
把罪过归到某人身上;责备。
  • 例词
    罪己
详细释义
1.
捕鱼竹网。泛指罗网。
怀归,畏此罪罟。
《诗·小雅·小明》
者可谓无其罪乎?
《庄子·寓言》
通以今𮉤其罔。以利禄为缨绋,或言罔,斯本恒
章炳麟·《三与黄侃书》
2.
罪愆;犯法的行为。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宥罪。
《易·解》
缧袣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公冶长》
功不罪不
《荀子·王制》
彭越、敖,南面孤,系狱抵罪。
·司马迁·《报任安书》
臣罪当诛兮,天王明。
·韩愈·《琴操》诗之五
3.
罪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
《书·牧誓》
罪流,秦徒㡂。
《文选·左思〈魏都赋〉》
见强戟,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4.
过错;过失。
不替孟明,孤之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
《晏子春秋·谏上二》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秦政如是,然而卒亡其者,非法之罪也。
章炳麟·《秦政记》
5.
惩罚;治罪。
流共工于幽州,放𬴐兜于崇山,三苗于三危,殛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
《书·舜典》
劝种麦或失,行罪疑。
《吕氏春秋·仲秋》
可罪也,即刑之;可恕也,当谕而遣之。
·王若虚·《五经辩惑》
〔郭仲翔〕脚被钉处,常流血,分明是地受罪一般。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今之,非罪二臣,天下而息众议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
6.
归罪;责备。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其不知言而罪我者,吾不有也。
·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唐之法驳杂略,得治,不得其人即而亡,故其弊在乎法不足周事,而不可罪守法之非人。
·方孝孺·《深虑论四》
7.
祸殃。
臣之兄尝读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
《吕氏春秋·至忠》
〔王之〕夜忽梦鹅一卷,可十许纸,取看,皆罪福之事。
南朝 宋·刘义庆·《宣验记》
这岂不自作的孽,自招的罪。
闻一多·《李白之死》
8.
歉意。
他站起来向客人告了罪,叫何科长跟着他一道走出去了。
巴金·《雪》第九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犯罪
  • 罪证
  • 罪行
  • 罪恶
  • 谢罪
  • 受罪
三字词
  • 重婚罪
  • 渎职罪
  • 盗窃罪
  • 行贿罪
  • 负罪感
  • 罪己诏
四字词
  • 负荆请罪
  • 罪魁祸首
  • 戴罪立功
  • 兴师问罪
  • 罪大恶极
  • 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