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ò
huó
常用释义
1.
配合或相处得好。
  • 例词
    和睦
    和谐
  • 例句
    他的大家庭非常谐,彼此之间很有爱。
2.
温和;不激烈。
  • 例词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和善
    和缓
    柔和
  • 例句
    这位老师看起来蔼可亲,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3.
(气候)温暖。
  • 例词
    风和日丽
    和暖
    和煦
  • 例句
    今天风日丽,非常适合外出郊游。
4.
比赛不分胜负。
  • 反义
  • 例词
    和局
    和棋
  • 例句
    在激烈的氛围中,这场比赛最终以局结束。
5.
调和矛盾,摆平争端。
  • 例词
    握手言和
    和解
    讲和
  • 例句
    他俩最终化解了矛盾,握手言
6.
跟;同。
  • 近义
  • 例句
    你有事多大家商量,不要自己闷头苦干。
7.
表示并列或选择。
  • 近义
  • 例句
    这个屋里只有我他,没有第三个人。
    你来不来,请赶快决定,我们好做打算。
8.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得数。
9.
连带。
  • 例词
    和盘托出
10.
日本
  • 例词
    和服
11.
姓。
详细释义
1.
和顺;平和。
惟民其懋和。
《书·康诰》
中尉至,王(淮南王)色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而有材,志和。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
事上以敬,下以和。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2.
和谐;协调。
和以柔。
《礼记·乐记》
无当于五音,五音非鼓不和;师无当于五服,五服非
·王充·《论衡·定贤》
3.
适中;恰到好处。
一曰六德:知、仁、、忠、和。
《周礼·天官·大司徒》
德教子:中、和、祗、庸、孝、友。
《春官·大司乐》
有子曰:“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4.
指身体健康舒适。
岂谓灵无鉴使和。
《魏书·彭城王勰传》
身或不和则药石之,灸之。
·李华·《国之兴亡解》
5.
和睦;融洽。
亦谓使和睦;使融洽。
同寅恭,和衷哉。
《书·皋陶谟》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宣宗定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五曰民和,六曰词讼简
《金史·百官志一》
邻村里有一家张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六章
宗伯掌邦,治神人,和上下。
《书·周官》
以德和民,不
《左传·隐公四年》
6.
喜悦。
笑未必和,哭未必戚。
·孟郊·《择友》诗
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功成万众和。
柳亚子·《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诗
7.
温和;气候温暖。
参见“和暖”。
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陶潜·《桃花源》诗
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
·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
美睡宜人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
是日和日多官祭奠。
《痛史》第十九回
8.
调和;调治;调适。
掌和王之六食、六、六膳、百羞、百、八珍之
《周礼·天官·食医》
是以和五味以口……和六律以耳。
《国语·郑语》
新和银台旧聚神。
北周·庾信·《仙山》诗
〔那人〕便和了和弦,了一两个
《老残游记》第二回
9.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参见“和難”。
今子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
《战国策·楚策三》
〔魏惠王〕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史记·商君列传》
翠眉红脸和回,惆中原不用兵。
·项斯·《长安退将》诗
在途中投拜,欲求真君和,后当前非。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而我们能够打胜,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
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
10.
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三面和棋休打算,西南一子怕争差。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
11.
。汇合;结合。
阴阳和而物得。
《礼记·郊特牲》
12.
交易。
参见“和糴”、“和市”、“和買”等。
而市者天地之具也,而人之所和而利也。
《管子·问》
13.
连带。
以别绢滤白淳汁,和抒出,更就盆染之,急舒展令匀。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
紫芽嫩茗和枝,朱橘香苞瓣分。
·元稹·《贬江陵途中寄乐天》诗
要去梁山泊叫千百,打此二山,和你近村坊,都洗了!
《水浒传》第十七回
我们不仅没有和根推翻它,甚至还时时回护着它。
郭沫若·《三点建议》
14.
介词。
。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
老去和全换却。
《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
阳犹雁传书,郴雁无
·秦观·《阮郎归》词之四
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你和他从头里传消息,沿路上曾撞着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
你去和我叫船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
你就和他要些吃,也是一
《红楼梦》第二六回
他和我买书,想我的书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
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不和家里要钱。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二七
。表示比较。
不是和那作小的一般,故意装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鲁迅·《〈呐喊〉序》
15.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和月。
·岳飞·《满江红》词
文演得好和歹,一时总散,何必太真乎?
·李贽·《与弱侯》书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
鲁迅·《呐喊·兔和猫》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毛泽东·《实践论》
16.
象声词。参见“和和”。
17.
车铃。
参见“和鸞”。
,以为节
《周礼·夏官·大驭》
鸾设于镳,和设于轼马动鸾鸣鸾鸣而和,行之也。
·刘向·《说苑·谈丛》
18.
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以旌左右和之
《周礼·夏官·大司马》
次和表,司
·张衡·《东京赋》
明戎政之果毅,距华盖于垒和。
《文选·潘岳〈西征赋〉》
武之,移和制邑。
唐高宗·《大唐纪功颂》
19.
古乐器。
古军乐器錞于。
掌六乐声音之其和。
《周礼·春官·小师》
小笙。
三笙一和而成
《仪礼·乡射礼》
笙、和、、篪、皆一,在堂下。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20.
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
昔王季于涡山之尾,其墓,棺之前和。
《吕氏春秋·开春》
〔古冢〕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南朝 宋·谢惠连·《祭古冢文》
室空空人居,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
林纾·《畏庐漫录·梁氏女》
21.
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
徒鼓瑟之步,徒吹之和。
《尔雅·释乐》
是以徒歌,徒吹之和。
《魏书·礼志四》
22.
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亦、西曲前有和有送也。
·杨慎·《升庵诗话·乐曲名解》
23.
古代法律用语。谓双方自愿。
有夫人,无问强、和,男女死。
《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24.
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
句股和,求股求句。
·徐光启·《句股义》
有句股和,有截和,有截,求句。
·罗士琳·《句股截积和较算术》
25.
古代巧匠名。
之戈,和之弓。
《书·顾命》
26.
春秋秦国良医名。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知疾不可治。赵孟称为良医,厚其礼而返之。见《左传·昭公元年》。后为良医通名。参见“和扁”、“和緩”。
27.
日本民族名。亦用为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参见“和文”、“和服”。
28.
和南。参见“和佛”、“和南”。
29.
通“”。宣布。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书·盘庚上》
命相布德和令,行施惠,下及兆民。
《吕氏春秋·孟春纪》
30.
姓。后汉有和海。见《后汉书·党锢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和”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口”
全部
二字词
  • 和好
  • 平和
  • 和平
  • 和谐
  • 温和
  • 和解
三字词
  • 颐和园
  • 和田玉
  • 违和感
  • 和氏璧
  • 和平鸽
  • 沙和尚
四字词
  • 心平气和
  • 风和日丽
  • 和颜悦色
  • 和睦相处
  • 政通人和
  •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