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旧指教书人或读书人。
  • 例词
    腐儒
    鸿儒
  • 例句
    在那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鸿辈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不少鸿前来定居和讲学。
2.
指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学派。
  • 例词
    儒术
    儒学
  • 例句
    他对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生活中始终践行着学的价值观。
3.
姓。
详细释义
1.
术士。周、秦、两汉用以称某些有专门知识、技艺的人。
儒以道得民。
《周礼·天官·太宰》
相如以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2.
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
亦指儒家经学。
儒之道足以天下者,四政焉。
《墨子·公孟》
逃墨必归于杨,逃归于儒。
《孟子·尽心下》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韩非子·显学》
自孝武兴学,公弘以儒相。
《汉书·匡张孔马传赞》
武帝崇儒,言弘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儒。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3.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亦泛指读书人。
用雅儒,千乘之安;用大儒,百里之地久。
《荀子·儒效》
儒以文法,以武犯禁,而人主兼之,此所以也。
《韩非子·五蠹》
上念儒及方士言封人人殊,不施行。
《史记·武帝纪》
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诗
他说到你的父亲伯喈先生,他是天下名儒,可惜受冤屈而死。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4.
懦弱。
苦之事,偷儒脱。
《荀子·修身》
5.
柔顺;谦和。
,名曰儒。
《素问·皮部论》
,和甄尉,得天贶余味,加以儒而文。
··《清异录·裹头冰》
6.
通“”。缓慢。
参见“儒步”。
信、浧儒、取之必因于时
《管子·笛合》
7.
见“儒儒”。
8.
见“侏儒”。
9.
姓。汉有儒光。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儒”字右部件相同,均为“需”
全部
𦈡
嶿
𥜗
二字词
  • 儒生
  • 儒道
  • 儒术
  • 儒家
  • 儒教
  • 儒商
三字词
  • 侏儒症
  • 君子儒
  • 道儒释
  • 小人儒
  • 儒教徒
  • 通儒院
四字词
  • 焚书坑儒
  • 舌战群儒
  • 温文儒雅
  • 风流儒雅
  • 鸿儒硕学
  • 老师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