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n
bēn
常用释义
1.
植物的根或茎;比喻事物的根源。
  • 反义
  • 例词
    本固枝荣
    草本植物
    根本
    基本
  • 例句
    我们要找到根原因,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2.
固有的;原来的。
  • 例词
    本色
    本性
    本意
    本质
  • 例句
    他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质是好的。
3.
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 反义
  • 例词
    本村
    本人
    本国
    本校
4.
现今的。
  • 例词
    本年度
    本世纪
    本月
5.
依据。
  • 例句
    你应该着有关章程办理,不能随意行事。
6.
册子。
  • 例词
    笔记本
    课本
    账本
7.
版本;演出的底本。
  • 例词
    修订本
    复本
    刻本
    剧本
    唱本
8.
用于书籍簿册等。
9.
本钱,用来做生意、生利息等的资金。
  • 例词
    一本万利
    资本
10.
主要的;中心的。
  • 例词
    校本部
详细释义
1.
草木的根。
引申指条状物体的根基部位或根端。
未有害,本
《诗·大雅·荡》
是以晦广以平,
《吕氏春秋·辩土》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实践论》
右手取肺,左手本。
《仪礼·乡饮酒礼》
尾欲,本欲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
〔吾茶〕往往味中含有香,使舌本回甘。
《清史稿·食货志五》
2.
草木的茎、干。
引申指条状物体较粗的一段。
吾有大,人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墨。
《庄子·逍遥游》
枝大本,股,不折必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本高丈,大十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
衡加重其一旁,必捶。重相若也,相衡本短标长
《墨子·经说下》
行之,卑之若,末不锐则不入,刃不薄不剸,本不厚不可以列
·《孙膑兵法·十阵》
笞者捶长五尺,用竹,其本大一寸,末薄半寸。
·赵翼·《陔丛考·笞臀》
3.
本宗族。参见“本支百世”。
4.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皇祖有,民可近,不可下,民邦本,本固邦
《书·五子之歌》
君子本。
《论语·学而》
太子天下本,本壹摇天下震,奈何以天下
《汉书·叔孙通传》
民天,农为政本。
南朝 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民者之本,将军上股肱,肯令其本乎?
·余继登·《典故纪闻》
5.
国;国家。
无盐则肿。守圉之本,其用盐独重。
《管子·地数》
6.
古代指农业生产。
强本而用,天不能
《荀子·天论》
遂令海内末而反本,背真,女修织纴,男耕耘。
《后汉书·班固传下》
高以下基,民以食天。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者慎其先。
·潘岳·《籍田赋》
故其民喜耕耨,勤织纴,尊本而薄末。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
7.
本籍;故土。
及渡江,求,得之,其本,曰:“汝南人也。”浚之曰:“吾固疑吴君子,而卿果吾人。”
《晋书·周浚传》
西流人悉有本之思。
《石勒载记上》
8.
母金;本钱。
其俗以男女质钱时赎,子本相侔,奴婢。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稍似有些,抵死里无这场折本买卖
·马致远·《青衫泪》
目今我和一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要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
《儒林外史》
9.
身体;体质。
本既不老病之。
·陶潜·《答庞参军》
10.
根源;根本原因。
唯有侯,故扰扰焉。凡侯,之本也。
《国语·晋语六》
此皆陷身族之本也。之哉!之哉!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
追原本,不某公之谁讼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11.
本原;原始。
亦指起源;肇始。
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礼记·乐记》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楚辞·天问》
萧远论其本而不其流,子玄其流而未其本。
南朝 梁·刘孝标·《辩命论》
岁诸公以作自名者甚,然往往持太高,以“三百篇”“十九首”准,六朝而下意,至宋人殆不齿矣。此固知本之,然世间万变,皆古不同,何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
·王若虚·《滹南诗话》
繁殊,始惟一本,其降而日
严复·《原强》
本乎天者上,本乎地者下,也。
《易·乾》
夫律于圣人,然而行之者,有司也。
·韩愈·《复仇状》
授在二十年,规画多本成。
《明史·萧授传》
12.
探究;推原。
古之欲正世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察民俗,本治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管子·正世》
仲舒之,祖述《春秋》,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令古文隐谊,悉得符譣兹。巷猥佌、文士不道之言,本之皆合文》《雅》。
黄侃·《〈新方言〉后序》
13.
根据;依据。
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今陛下昭至德,大明,配天地,本人劝学,崇化厉贤,以四方,太平之原也。
《史记·儒林列传》
本之《》以求其,本之《》以求其恒……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只是河工一事,得外边议论,皆是本贾让三策,主不河争地的。
《老残游记》
则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序以建言,首引情本。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今俗业为师,同学为语盖有本。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师资》
14.
执掌;统辖。
时绛太尉,本兵柄,弗能正。
《汉书·爰盎传》
宰相,粲然起治功,以州成天下之治,以租庸天下之,以八百府、十六本天下之兵。
·洪迈·《容斋随笔·佐命元臣》
15.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念本寺无宝贝,敝院又没草,将军手下多兵,怎地停泊?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上江二县来拜,本城乡绅来拜,哄庄征君穿了靴又脱,脱了靴又穿。
《儒林外史》
所以——本大医师有权禁止你们生气。
张天翼·《春风》
16.
现今的。
参见“本日”。
转眼将是本世纪末,刹那又到新世纪初。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
17.
犹这;那。
事不退,重相见学取本情意。
·马致远·《水仙子》
18.
原样;本来面目。
美物者依其本,事者宜准其
·左思·《三都赋序》
19.
底本。
校勘或抄录所依据的本子。
校篆籀
《文选·左思〈魏都赋〉》
太宗令虞监写《列女》以,未及求本,乃暗之,一字失。
·刘𫗧·《隋唐嘉话》
稿本;底稿。
自非公宴,未妄有所有小文,成辄弃本。
《南史·萧藻传》
其碑文,谨录本,随状,伏听进止。
·韩愈·《进王用碑文状》
脚本。如: 话本;剧本。参见“脚本”。
20.
版本。
案古本《汉书“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年月日字。
《梁书·刘之遴传》
故蜀本大字皆善本。蜀本《子》云:“用志不分,乃疑神”……今四方本皆作凝。
·张淏·《云谷杂记·疑凝二字》
刻本以杭州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谢肇·《五杂组·事部一》
21.
奏章。
亦指上奏章。
公〕为环檄李,指摘切刻。悔恐心,恒魏皆疑惑懈。封奏其本,德宗焉。
·韩愈·《刘公墓志铭》
少不得了一本,不上半月已到汴京,奏章早
《初刻拍案惊奇》
特本旨,拣选
《儒林外史》
22.
书册;本子。参见“本本”。
23.
副词。本来;原来。
是其始死也,我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
《庄子·至乐》
丞相少,本好黄帝、老子之
《史记·陈丞相世家》
俺本是汉国臣僚。
·关汉卿·《单刀会》
尤辰本不肯担这,只不敢得罪于颜俊,勉强承。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才是昨儿,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可是那天,那山,那海,处处都像漫着层热雾,粘粘渍渍的,不大干净。
杨朔·《秋风萧瑟》
24.
量词。
用于草木。犹棵;丛;捆。
瓜桃李一本以盆鼓。
《荀子·富国》
〔任棠〕但以一本,水一杯,置户屏前。
《东观汉记·庞参传》
百本,一枝寒菊蝶空迷。
·张贲·《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
八月丙子,南路县进芝草一本。
《元史·世祖纪三》
近世达马拉人以烟草二本,易羊一匹;烟草十本,易
章炳麟·《文学说例》
用于字画或书籍簿册。犹幅;册。
入宅老卒,百本茶肆之。
·陆游·《老学庵笔记》
〔石秀〕细细写了一本清从后面入
《水浒传》
这书刻出,封面上就刻先生的名多寡有几两选金和十本样书先生。
《儒林外史》
至今为止,已售出约八十本。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用于小说、戏曲。犹折;出。
徐媪好稗官小,行日记数本,之。
《明史·文苑传一·王行》
以此告人,谓戏文好,全在下半本。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
〔周了一本,是梁八十元的故事。
《儒林外史》
老年人总是爱看大戏的,陪他去看一本《火烧红莲寺》吧!
夏衍·《上海屋檐下》
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如: 这部电影长达十八本。
25.
姓。清有本进忠。见《清史稿》本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本”字部件相同,均为“木”
全部
二字词
  • 本能
  • 副本
  • 本人
  • 本事
  • 本质
  • 本来
三字词
  • 手抄本
  • 基本功
  • 大本营
  • 笔记本
  • 日记本
  • 本命年
四字词
  • 本末倒置
  • 正本清源
  • 一本正经
  • 舍本逐末
  • 本来面目
  • 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