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铜制打击乐器,圆盆状边沿较宽,中间突起呈半球形,两片相击发声。俗称镲(chǎ)。
详细释义
1.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流行于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后被广泛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并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以及铙、镲、小镲等各种变体。
铜钹铜盘,出西戎及南。其圆数寸,起如浮之以,相以和也。南蛮国大者圆数尺。或谓齐穆壬素所造。
《通典·乐四》
󰍍兹部,有……大铜钹,皆四。
《新唐书·南蛮传下·骠》
别的两个和尚打着鼓和钹。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谈》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钹”字右部件相同,均为“犮”
全部
二字词
  • 铙钹
  • 铜钹
  • 水钹
  • 门钹
  • 入钹
  • 螺钹
三字词
  • 鬼打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