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耳
ěr
réng
常用释义
1.
名
耳朵,人和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例词
洗耳恭听
耳环
例句
在这次旅行中,我们
耳
闻目睹了许多有趣的新鲜事。
当他爬上山顶时,已经累得面红
耳
赤,气喘吁吁了。
2.
名
外形像耳朵的东西。
例词
虎耳草
木耳
银耳
例句
银
耳
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食用菌。
3.
形
位置在两侧的。
例词
耳房
耳门
4.
助
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
而已
、罢了”。
例词
技止此耳
5.
名
姓。
详细释义
简
繁
1.
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尔
牛
来
思,其耳
湿湿
。
《诗·小雅·无羊》
声
音不足
听于
耳
欤
?
《孟子·梁惠王上》
吾
与
君皆
异
人也,吾以手
为
口,君以眼
为
耳,非
异
人乎?
宋
·
苏轼
·
《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
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田汉
·
《丽人行》第一场
2.
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1
参见“耳菜”。
其耳三寸,其
实
一升。
注
《周礼·考工记·
栗
氏》
3.
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秋甲子雨,禾
头
生耳。
唐
·
张𬸦
·
《朝野佥载》卷一
溪田雨
涨
禾生耳,原野
莺
啼黍熟
时
。
五代
·
李建勋
·
《间出书怀》诗
癸巳秋冬之交,累月
阴
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清
·
冯桂芬
·
《林文忠公祠记》
4.
听到;听说。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通宵耳高
论
,
饮
恨知何涯。
宋
·
欧阳修
·
《赠潘景温叟》诗
翁素耳其名,而
贫
之。
清
·
蒲松龄
·
《聊斋志异·阿宝》
则
中
国
抱
残
守
阙
之
辈
,耳新
声
而疾走。
鲁迅
·
《坟·人之历史》
5.
附耳而语。
太尉亦至,登
床
受
诏
,然
后
帝崩
注
《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6.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
则为
人臣者,主耳忘身,
国
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
·
贾谊
·
《治安策》
7.
语气词。
1
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罷了”同义。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
戏
之耳。”
《论语·阳货》
虎因喜,
计
之曰:“技止此耳!”
唐
·
柳宗元
·
《三戒·黔之驴》
月本
无
光,
犹银
丸,日耀之乃光耳。
宋
·
沈括
·
《梦溪笔谈·象数一》
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郭沫若
·
《游大理·负石观音》诗
2
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
县
者在此耳!
《荀子·天论》
诸将
,易得耳;至如信者,
国
士
无双
。
《史记·淮阴侯列传》
戴安道年十
余岁
,在瓦官寺
画
,王
长
史
见
之,曰:“此童非徒能
画
,亦
终当
致名,恨吾老不
见
其盛
时
耳。”
南朝 宋
·
刘义庆
·
《世说新语·识鉴》
8.
姓。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二字词
苍耳
耳朵
耳语
悦耳
顺耳
入耳
三字词
耙耳朵
猫耳洞
小耳朵
打耳光
顺风耳
咬耳朵
四字词
掩耳盗铃
耳濡目染
震耳欲聋
耳提面命
洗耳恭听
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