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生长;繁殖。
  • 例词
    滋蔓
    滋生
    滋长
  • 例句
    这里环境阴暗潮湿,十分容易生细菌。
2.
引起(事端)。
  • 例词
    滋事
3.
味道。
  • 例词
    滋味
4.
增益;加多。
  • 例词
    滋益
    滋补
  • 例句
    他大病初愈,还需要吃些营养品补身体。
5.
〈方〉喷射。
详细释义
1.
滋生;生长。
滋,除恶务本。
《书·泰誓下》
光武且生,皇集城,嘉禾滋屋。
·王充·《论衡·恢国》
堂上流生,庭中绿草滋。
南朝 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
三秋,蔓草滋于旧馆墉四望,拱木多故人。
·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
2.
栽种;培植。
余既滋之九畹兮,又蕙之百
《楚辞·离骚》
播江离与滋菊兮,春日以糗芳。
《楚辞·九章·惜诵》
3.
增长;增加。
物生而有象,象而有滋,滋而
《左传·僖公十五年》
之疵,民之病,有滋而无损焉,言之效邪?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
乃品分正,重之而十八,繁累不以滋多官之弊,其害甚。
·唐甄·《潜书·省官》
4.
润泽;浸染。
白露滋菊,秋落庭槐。
南朝 宋·谢惠连·《捣衣》诗
以南,素习于夷,男女之别。日浸月滋,吏者耳目,俗止如此;凡得,有可已者,皆不究。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夏忠靖公原吉少年极颖敏,或指屋上兽头使之,公即口占曰:“……昂昂饱历冰霜苦,默默承雨露滋。”
·黄瑜·《双槐岁钞·名公诗谶》
5.
繁盛;茂盛。
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庄子·则阳》
靡木不滋,草不茂。
《文选·潘岳〈射雉赋〉》
《巽》木,萌于下,滋于上。
·张载·《正蒙·大易》
6.
水;汁液。
之流,下醴泉之滋。
·扬雄·《羽猎赋》
墨井池,玄滋素液。
·左思·《魏都赋》
清滋津于紫梨,流液于朱橘。
·张协·《都蔗赋》
门数亩池,平湖分草含滋。
·林逋·《园池》诗
7.
美味;滋味。
有疾,食肉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也。
《礼记·檀弓上》
气跔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甘,以育凌之孤。
·陆机·《辨亡论下》
朝廷禁,又《韶》三月滋。
·陈汝元·《金莲记·廷谳》
8.
谓调和滋味。
一日事直,鼎前有熊白及鹿,曰:“白肥而瘠,相滋其宜乎?”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
9.
愈益;更加。
之多族,民之多,事滋成。
《左传·襄公八年》
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薄而俗之滋衰也。
·桓宽·《盐铁论·国疾》
其治暨如剡,越人滋以君循吏也。
·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垣久,言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甚震,帝滋不能堪。
《明史·刘济传》
10.
喷射。参见“滋穴”。
如: 这水管子向外滋水。
11.
黑;污浊。
初,武城人或有因吴竟田焉,拘鄫人之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
《左传·哀公八年》
爱气馥,拾蕊怜色滋。
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
五臣注以“滋”“繁滋”,不合。按滋与兹通,黑也,污也。言拾已落之花其色不免沾污。
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讹》
12.
方言。快活;高兴。
危险的偷渡,对于他来说,不但不感到紧张,却反而心里滋的不行。
峻青·《海啸》第二章
小于和小马都是第一次坐汽车,刚上车的时候还觉得挺新鲜,挺滋,现在却被颠得头昏脑胀,恨不能跳下车来。
峻青·《海啸》第二章
13.
通“”。慈爱;体恤。
法,其善者而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语·齐语》
14.
水名。即今河北省磁河。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山海经·北山经》
15.
水名。陕西省渭河支流灞河的古名。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霸水,以其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16.
泉名。在渭水。
太公钓于滋泉,遭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吕氏春秋·谨听》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滋”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兹”
全部
二字词
  • 滋味
  • 滋润
  • 滋生
  • 滋长
  • 滋阴
  • 滋事
三字词
  • 美滋滋
  • 喜滋滋
  • 乐滋滋
  • 甜滋滋
  • 痒滋滋
  • 松滋侯
四字词
  • 潜滋暗长
  • 个中滋味
  • 有滋有味
  • 别有滋味
  • 聚众滋事
  • 树德务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