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诵
常用释义
1.
动
朗读;出声地念。
例词
诵读
背诵
朗诵
例句
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多
诵
读一些优秀的古诗文。
2.
动
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诗文)。
例词
过目成诵
记诵
例句
他早已将这几篇课文背
诵
得滚瓜烂熟了。
3.
动
述说。
例词
称诵
传诵
详细释义
简
繁
1.
朗读;念诵。
以
乐语
教
国
子:
兴
,道,
讽
,
诵
,言,
语
。
注
《周礼·春官·大司乐》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
终
身
诵
之。
《论语·子罕》
羞作
济
南生,九十
诵
古文。
唐
·
李白
·
《赠何七判官昌浩》诗
而他已在深夜,在焚香的案前诵着一种秘籍作禳解了。
何其芳
·
《画梦录·哀歌》
2.
背诵。
1
参见“誦記”。
〔常敬忠〕上
书
自
举
,云:“一遍能
诵
千言。”
唐
·
封演
·
《封氏闻见记·颖悟》
3.
述说。
子服
尧
之服,
诵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是
尧
而已矣。子服桀之服,
诵
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雍公受巵起立曰:“某去
则
不妨,然
记
得一小
话
,敢
为
都督
诵
之。”
宋
·
岳珂
·
《
楹
史·鳖渡桥》
4.
宜于诵读的韵文,如诗歌、顺口溜之类。
吉甫作
诵
,穆如清
风
。
注
《诗·大雅·
蒸
民》
“皤腹
弃
甲”,城者之
讴
也;“原田是
谋
”,
舆
人之
诵
也,斯皆
刍词
鄙句,
犹
能温
润
若此。
唐
·
刘知
几
·
《史通·言语》
5.
讽谏;怨谤。
臧
纥
救鄫,侵邾,
败
于狐
骀
……
国
人
诵
之曰:“臧之狐裘,
败
我
于
狐
骀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
败于
邾。”
《左传·襄公四年》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
赂
,
舆
人
诵
之曰:“佞之
见
佞,果
丧
其田。
诈
之
见诈
,果
丧
其
赂
。”
《国语·晋语三》
6.
颂扬;称道。多作“頌”。
文王之功,天下
诵
而歌舞之,可
谓则
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每
诵
昔
鸿
恩,
贱躯
焉足保。
三国 魏
·
徐
干
·
《室思》诗
山中
隐
士高僧,
无
不
诵
先生者,
谓
吾
辈
如麋鹿之不可
与
接,先生之
来
,不
觉昵
就。
清
·
黄宗羲
·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
7.
通“
訟
”。
1
为人申雪冤案。
是
时
,右丞元琇
为韩
滉排笮得罪,滉
势
振朝廷,
晋见
宰相,
诵
元琇非罪,士大夫
壮
其
节
。
《新唐书·董晋传》
2
公开(说)。参见“
誦言
”。
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形近字
与“诵”字右部件相同,均为“甬”
全部
俑
埇
捅
涌
㛚
桶
蛹
踊
鲬
悀
硧
誦
銿
鯒
二字词
背诵
朗诵
传诵
诵读
复诵
记诵
三字词
朗诵诗
赤诵子
诵笃笃
四字词
过目成诵
传诵一时
春诵夏弦
口诵心惟
昼耕夜诵
家弦户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