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标志;符号。
  • 例词
    徽记
    徽章
    国徽
    帽徽
    校徽
  • 例句
    他今天早晨起晚了,忘记戴校了。
2.
美好的。
  • 例词
    徽号
    徽音
3.
指徽州(旧府名,在今安徽省歙(shè)县一带)。
  • 例词
    徽剧
    徽墨
  • 例句
    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详细释义
1.
绳索。
是弛青鲲于网巨,解赪鲤于黏徽。
《文选·潘岳〈西征赋〉》
徽挺扠,洒网持枻。
·崔伯易·《珠赋》
人腰四徽一至木憩足,即垂徽下引人,人带铳徽而起。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凯口囤》
2.
琴徽;系琴弦的绳。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今夫弦者,高急徽,追逐耆,坐者不期而附矣。
《汉书·扬雄传下》
绿慵挑,金粉羞,卸朱徽甲小。
·陈汝元·《金莲记·弹丝》
轸系弦之绳谓之徽。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
客之,徽以山之玉。
《文选·嵇康〈琴赋〉》
蜀中雷氏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李肇·《唐国史补》
琴之有徽,所以分五之位,而配以位之律,以待抑按而取。而其布徽之法,则当随声数之多少,律管之短,而三分益,上下相生以定其位。
·朱熹·《杂著·琴律说》
琴之十三徽,十二经络之穴也。
·刘献廷·《广阳杂记》
3.
标志;符号。
参见“徽識”。
徽者,公徒也。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其西元戎禁,玄幕绿徽。
《文选·潘岳〈闲居赋〉》
4.
束;系。
参见“徽猛”。
徽以墨,制以锧斧
《文选·扬雄〈解嘲〉》
5.
即绑腿。
徽,幅也。
《说文·糸部》
用布邪缠于腿者,之邪幅,亦汉时谓之行縢,之徽;今则谓腿。
钱玄·《三礼名物通释·衣服·舄》
6.
止息。
徽,止也。
《尔雅·释诂》
徽行倾云结
·陆机·《挽歌》
7.
美;善。亦谓使完美、完善。
亦指美德;美善之行。
引申为盛;大。参见“徽祚”、“徽烈”、“徽績”。
慎徽五典,五典克
《书·舜典》
此思亦何思,思君徽音。音徽日夜邈若沈。
《文选·陆机〈拟行行重行行〉》
而父,未沫前徽。
·韩愈·《谴疟鬼》
既以上祖武,又以绍诸乡之徽。
·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
8.
通“”。
弹奏。
荣启期一而孔子三日,感于和;忌一徽而威王夕悲,感于
《淮南子·主术》
《白雪》之弦,非素不能徽也;迈伦之才,非明主不能用也。
·葛洪·《抱朴子·擢才》
轻疾。参见“徽車”。
9.
通“”。佩巾。
婧之纤腰兮,扬杂错徽。
《文选·张衡〈思玄赋〉》
新衣翠粲,徽流芳。
三国 魏·嵇康·《琴赋》
10.
通“𢾝”。见“徽嫿”。
11.
通“”。隐微。参见“徽顯”。
12.
通“”。光辉。
仄影毗道,德。朝徽不昭,民具溢。
南朝 梁·江淹·《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
不能青燧要景;册,徽采兼明。
《为萧重让扬州表》
13.
见“徽徽”。
14.
徽州的省称。
今徽人家,凡程素封,造墨馈遗
·沈德符·《野获编·玩具·新安制墨》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徽”字左部件相同,均为“彳”
全部
二字词
  • 队徽
  • 徽章
  • 帽徽
  • 校徽
  • 徽墨
  • 徽柔
三字词
  • 永徽律
  • 宣徽院
  • 黄金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