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g
xiàng
xiǎng
常用释义
1.
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
  • 反义
  • 例词
    鱼米之乡
    城乡
    乡下
2.
家乡,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 例词
    背井离乡
    乡情
    乡音
    故乡
    同乡
  • 例句
    每逢春节,我都会回到家与亲朋好友团聚。
3.
县或区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 例词
    乡长
    乡办企业
  • 例句
    这家办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姓。
详细释义
1.
基层行政区划名。后指县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单位。
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令五家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五州为乡,使之相
《周礼·地官·大司徒》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德合一君,而者,其自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二千五百户也。
《汉书·食货志上》
春秋齐制,郊内二千家为一乡。
五家为轨轨为;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十连为乡有良人焉。
《国语·齐语》
管子是制二十一
《国语·齐语》
制鄙: 三十家邑,邑有司;十邑卒,卒有卒;十卒为乡乡帅
《国语·齐语》
制五家为轨;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率,率有;十率为乡有良人。
《管子·小匡》
春秋战国楚制,二千家为一乡。
五家伍,伍;十伍里,里置有司;四里扁(甸),扁(甸);十扁(甸)为乡
《鹖冠子·王𫓧》
汉制,万户为乡。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十亭一有三老、有秩、夫、游徼。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唐宋迄今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
百户里,五里为乡
《旧唐书·食货志上》
合保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
《宋史·袁燮传》
浏阳书院凡六,城内曰南东乡山;曰洞溪;西西;南曰文;北曰文光。
·嗣同·《改并浏阳城乡各书院公启》
清早,周红贞就跑到乡里来了。
方之·《乡长买笔》四
2.
区域;地方。
于彼新田,于彼中
《诗·小雅·采芑》
夫南者生育之,北者伐之城。
《孔子家语·辩乐》
玉花不肯,散波臣
·许承钦·《苍峡》诗
“行吧?”代笔人问。“行。”王氏用外乡口音低低答应。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3.
泛指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
参见“鄉城”。
穷乡僻壤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儒林外史》第九回
韩医生下乡来就是为老百姓治病的么?
葛洛·《卫生组长》
4.
指某种境界;情况。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聂夷中·《饮酒乐》诗
余性偶强,每饭罢归来堂烹茶,指堆言某事在某某卷第几叶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中即杯大笑,至茶怀中,反不得而起: 甘心老是矣。
·李清照·《金石录跋》
公子子到手,手段阔惯了的,那够他用的?况且一向在不足之……没有几时,手又空。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5.
家乡。
君子之也博,其行也
《礼记·儒行》
而一兮,泣歔欷而襟。
·王逸·《七谏·自悲》
,如衣夜行耳。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前蜀·李珣·《南乡子》词
西山中,多香鼠。
·周亮工·《书影》卷五
千里作客,五更思故
·沈受宏·《客晓》诗
霁野回国了,昨天见过,但他说也许要回乡一次。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6.
辈类。
故君子之朋友有,其有方。
《礼记·缁衣》
7.
指身体上的穴位。
定其血,各守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古官名。乡大夫的略称。
参国起案,以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立三虞,山立三衡。
《国语·齐语》
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
《仪礼·乡饮酒礼》
9.
乡饮酒礼的略称。
耆老皆朝于庠,元日射上功,习乡齿
《礼记·王制》
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荀子·乐论》
10.
通“薌(香)”。
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亦𠯍𠯍而噍,乡乡已矣。
《荀子·荣辱》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故乡
  • 乡村
  • 梦乡
  • 家乡
  • 他乡
  • 异乡
三字词
  • 三下乡
  • 乡下人
  • 乡巴佬
  • 外乡人
  • 东乡族
  • 南乡子
四字词
  • 背井离乡
  • 衣锦还乡
  • 离乡背井
  • 入乡随俗
  • 鱼米之乡
  • 穷乡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