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智力,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 例词
    智勇双全
    足智多谋
    才智
    智商
  • 例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你下次可不要再犯了。
2.
有见识;有智慧。
  • 例词
    机智
    明智
  • 例句
    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明的选择。
3.
姓。
详细释义
1.
智慧;聪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
凡人之智,能已然,不能见将然。
·贾谊·《治安策》
鲁连之智,禄而不返;接,行歌而忘
南朝 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
若要送此女宫,以昏君失德,使天下人笑我不智。
《封神演义》第二回
尤须知军人之智……在乎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二课
2.
智士;有智慧的人。
曰:“仁不轻绝,智不怨。”
《战国策·燕策三》
智之所不知,弗能解也。
《淮南子·本经》
此愚智所同也。
·韩愈·《进策士问》之十
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智……不得行其意也。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3.
计谋;策略。
王笑曰:“吾宁斗智,不能力。”
《史记·项羽本纪》
帝方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即答曰:“方若行若用智,材,静若得意。”
《新唐书·李泌传》
此一件事,不可力,只可智取。
《水浒传》第三九回
4.
知识。
所以知之在人者之知。知有所合之智。
《荀子·正名》
生也有涯,涯惟智。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5.
梵语“般若”(Prajñā)的意译。“智慧”的省称。参见“智慧”。
6.
通“”。知道。
夫名,以所明正所不智,不以所不智疑所明。
《墨子·经说下》
智民能,善度民力。
·《为吏之道》
7.
姓。春秋晋有智庄子。参阅《通志·氏族四》。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智慧
  • 智取
  • 明智
  • 理智
  • 机智
  • 小智
三字词
  • 智囊团
  • 智多星
  • 智能化
  • 德智体
  • 智能卡
  • 没意智
四字词
  • 大智若愚
  • 足智多谋
  • 利令智昏
  • 急中生智
  • 智勇双全
  • 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