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水獭、海獭、旱獭的统称。通常指水獭。均为哺乳动物。水獭,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密,穴居在水边,属国家保护动物;海獭,身圆筒形,前肢短,后肢长,趾间有蹼,成鳍状,生活在海中,毛皮珍贵;旱獭,体粗壮,前肢爪很发达,穴居在草原、旷野或高原,能传播鼠疫,也叫土拨鼠。
详细释义
1.
兽名。哺乳动物。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栖息水边,善游泳,主食鱼类。分水獭、旱獭、海獭三种。
为渊者,也;为丛敺爵者,也。
《孟子·离娄上》
未祭罟不得入水。
《淮南子·主术》
鱼质龙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见獭即悲。
·葛洪·《抱朴子·吴失》
去愁食,惧见烧
·韩愈·《叉鱼》诗
能辨诸鱼,食此必有以。
·方文·《品鱼·鲻》诗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獭”字右部件相同,均为“赖”
全部
二字词
  • 水獭
  • 海獭
  • 旱獭
  • 獭祭
  • 獭肝
  • 獭皮
三字词
  • 白獭髓
  • 獭祭鱼
  • 獭皮冠
  • 鸭嘴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