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o
nào
常用释义
1.
古代军中的铜制打击乐器,像铃铛,中间没有舌,用锤敲击发声。
2.
打击乐器,铜制,类似钹(bó),中间隆起部分比钹小,广泛应用于民间吹打乐中。
详细释义
1.
古代军中用以止鼓退军的乐器。青铜制,体短而阔,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后可执,原无舌,以槌击之而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盛行于商代。
舞铙,其形上圆下方,下作疏棂,中含铜丸谓之舌,鼓动有声,为乐舞时所用。
以金止鼓。
《周礼·地官·鼓人》
鸣铙,及表乃止。
《夏官·大司马》
2.
一种打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馀音较长。
又如大小钲铙鼓相配而者,为岁戏乐之具。前惟富户乃有之,近中小户亦多有之。
·梁章钜·《归田琐记·请铸大钱》
3.
通“”。恶,坏。
桓帝之末,京都童曰:“茅田一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嚼,今年尚可。”……“”者,陈窦,天下大
《后汉书·五行志一》
走……首洛都亭
《窦武传》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铙”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尧”
全部
二字词
  • 铙钹
  • 金铙
  • 舞铙
  • 铙铎
  • 铙吹
  • 铙挽
三字词
  • 箫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