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用在主语或谓语前面以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
  • 例词
    新年伊始
  • 例句
    新年始,他为自己定下了全新的目标。
2.
这(个);那(个)。
  • 例词
    伊年暮春
3.
他;她(“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中则专指女性)。
  • 例句
    他日日吟诗作赋,以表示对人的倾慕之情。
    人的笑容如春风拂面,温暖了他的心田。
4.
姓。
详细释义
1.
是;此。
参见“伊人”。
心之矣,自伊戚。
《诗·小雅·小明》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祇,郊。
《汉书·扬雄传上》
一不合意,永世笑之。伊怀难具道,君作此
·陶潜·《拟古》诗之六
2.
发语词,无义。
伊嘏文王,既右之。
《诗·周颂·我将》
伊欲流而令行,刑改,百姓和,政事宣昭。
《汉书·董仲舒传》
伊天地之流,升降而相
·陆机·《叹逝赋》
伊、惟、夫、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句之助也。去之不足,加之章句全。
·刘知·《史通·浮词》
3.
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旨酒既清,嘉伊脯。
《仪礼·士冠礼》
瞻望遐路,允企伊
《文选·王粲〈赠蔡子笃诗〉》
本邦伊,惟不靖。根柢之摇,枝攸病。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靖本邦》
伊不可怀,而使我心往。
·王安石·《梦黄吉甫》诗
4.
即;就是。
弃亲,人神惋,王师电迈,水争前,剪之期,匪朝伊暮。
《陈书·废帝纪》
今若召悦授以内官,臣列旆东辕,匪朝伊夕。
《周书·文帝纪上》
天下事可知,灰,匪朝伊夕;不早为计,吾徒无类矣。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
5.
且;又。
蔡凶伊窘,悉起聚。
·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
6.
他;它。
亦专用以代称女性,她。
小庾临终,自表以子代,朝廷其不命,未知所遣,乃共用桓温,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动筒曰:“郭璞《游仙》云:青溪千仞,中有一道士。臣作云:青溪二千仞,中有道士。伊一倍。”
《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隋侯白《启颜录·石动
蝴蝶,晚春。阿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南唐·李泌·《蝴蝶儿》词
娇娆万态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城比色,从来国为伊亡。
·朱淑真·《牡丹》诗
行者首道:“上告我佛……兕大王,神通广大,把与师弟等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没好意,家比迸。”
《西游记》第五二回
咫尺抵天涯,病成也都他,几时到今晚伊呵?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那知和江都同年相好,就密密的了一封子,文内,托他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外择婿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女娲忽然醒来了。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
近来有人对于第三位的代名词,一定要分别,有用她字的,有用伊字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分别的确是没有必要。
蔡元培·《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
7.
你。
侯景篡梁,王伟请立七,并请讳。景曰:“何?”曰:“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景曰:“前世吾不复忆,惟阿,且有朔州,伊那得来啖是。”众闻盛笑之。
·孔平仲·《续世说·纰漏》
你把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这里胆倾说与伊,道你不解其中意。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
知伊夫婿回,懊碎情怀。落索环儿,伊收取,莫疑猜,且开怀
《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生旦合]誓同心,休忘了并头,𢬵情死,和伊共守。
·李渔·《慎鸾交·久要》
8.
水名。伊水。
参见“伊水”。
伊、洛、瀍、既入于河。
《书·禹贡》
洛背河,左伊右瀍。
·张衡·《东京赋》
伊流偕行客,岳答啼猿。
·周贺·《出关寄贾岛》诗
道路平如砥,却就清伊整幅巾。
·陆游·《杂题》诗
9.
姓。汉有伊推。见《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伊兰
  • 伊甸
  • 伊人
  • 伊尹
  • 伊川
  • 伊莱
三字词
  • 伊甸园
  • 木乃伊
  • 伊耆氏
  • 伊蒲馔
  • 伊蒲塞
  • 伊优亚
四字词
  • 下车伊始
  • 秋水伊人
  • 伊于胡底
  • 自贻伊戚
  • 驰志伊吾
  • 匪朝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