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粗俗;(品行)低下。
  • 例词
    鄙俗
    鄙贱
    鄙野
    卑鄙
2.
轻视;看不起。
  • 例词
    鄙薄
    鄙弃
    鄙视
    鄙夷
3.
谦词,用于称自己。
  • 例词
    鄙见
    鄙人
4.
边远的地方。
  • 例词
    边鄙
详细释义
1.
周代地方行政单位。王城郊外以五百家为“鄙”。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
《周礼·地官·遂人》
命司徒循行鄙。
《吕氏春秋·孟夏纪》
所至通都大邑,冱乡炎徼,一鄙一,莫或有湘人之
·谭嗣同·《忠义家传》
2.
采邑;小邑。
以八治都鄙。
《周礼·天官·大宰》
氏亡,分其邑,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
《晏子春秋·杂下十五》
可,都鄙安之。
《新唐书·房式传》
3.
边邑;边境。
冬,人、宋人、人伐我西鄙。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
鬻良苦,蚩眩鄙。
·张衡·《西京赋》
暮雪逢人少,鄙春泥见驿赊
·韩愈·《次邓州界》诗
镇凉州,威著西鄙。
《明史·刘聚传赞》
4.
郊野;郊外。
亦谓退处于野。
居鄙,得以庶士。
《逸周书·作雒》
昔者王之治天下也,而伍其鄙。
《国语·齐语》
君之危若朝露,尚欲延年益寿乎?何不十五都,灌园于鄙。
《史记·商君列传》
僦船与车,四鄙出
·王安石·《新田》诗
有他志,余姑之求士,而鄙以待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
5.
狭小。
柳下惠之者,鄙夫,薄夫敦。
《孟子·万章下》
郸虽鄙,君臣力城守,尚可支一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6.
粗俗;质朴。
焚符破而民朴鄙。
《庄子·胠箧》
子路性鄙,好勇力。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7.
浅陋;低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
托轻鄙之微命,委陋之薄
·祢衡·《鹦鹉赋》
拙速虽效,蚩鄙已彰。
南朝 梁·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
舅氏学将百人,悉其材鄙怯勇。
·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
8.
鄙视;轻蔑。
反鄙我周邦。
《书·大诰》
探道好玄,观书鄙章句。
南朝 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
王樵林鄙其
·王若虚·《五经辨惑下》
素介,陶言,甚鄙之。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
9.
以为羞耻。
见《读书杂志餘编·文选》。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楚辞·怀沙》
恨私心有所不,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0.
贪吝。
今之争,非鄙也,寡也。
《韩非子·五蠹》
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鄙忿争不得生焉。
《淮南子·本经》
11.
蔽固;不通达。
鄙哉予乎,非而遂迷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
12.
鄙人。自称的谦辞。
崔氏妻,二男一女,男名琴子,鄙尤念。
·李复言·《续玄怪录·琴台子》
于终始之盟,固不在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婢仆见诱,遂致私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13.
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参见“鄙心”“鄙言”“鄙臣”“鄙土”。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鄙视
  • 卑鄙
  • 鄙贱
  • 鄙俗
  • 鄙弃
  • 鄙夷
四字词
  • 肉食者鄙
  • 鄙夷不屑
  • 卑鄙无耻
  • 卑鄙龌龊
  • 蜀鄙二僧
  • 贵远鄙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