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一词源自战国孟子的《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讲的是: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候、伯、子、男。分封给公和候的土地是方圆百里,分封给伯的土地是方圆七十里,分封给子和男的土地是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更小封地要依附于诸候国,称作“附庸”,本指依附于诸候国的小国,后引申为附属、追随的意思。
“风雅”一词源自《诗经》,《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是各诸候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天子所统辖的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因此“风雅颂”或者“风雅”被用来代指《诗经》,“风雅”也被用来泛指文化。
后来,“附庸”和“风雅”连用,用来形容一些人结交学者名士或从事有关文化活动以装点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