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yōng
fēng
yǎ
  • 褒贬色彩贬义
  • 结构述宾
释义
  • 附庸:原指依附于诸侯的小国,这里是附属、追随的意思;风雅:《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后指诗文或文学才能。指一些人结交学者名士或从事有关文化活动以装点门面(假充斯文)。
例句
1.
他经商致富后,便附庸风雅地大肆搜购古董书画,企图能跻身文艺达人。
2.
经理收购古玩字画并非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希望为保存国宝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典故
“附庸”一词源自战国孟子的《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讲的是: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候、伯、子、男。分封给公和候的土地是方圆百里,分封给伯的土地是方圆七十里,分封给子和男的土地是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更小封地要依附于诸候国,称作“附庸”,本指依附于诸候国的小国,后引申为附属、追随的意思。
“风雅”一词源自《诗经》,《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是各诸候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天子所统辖的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因此“风雅颂”或者“风雅”被用来代指《诗经》,“风雅”也被用来泛指文化。
后来,“附庸”和“风雅”连用,用来形容一些人结交学者名士或从事有关文化活动以装点门面。
引证
1.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有其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诗·序》
2.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下》
3.
欢喜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四十二回
4.
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造了不少花园。
·吴沃尧·《情变》八回
5.
教养不到家而要附庸风雅,就不免做作,不能自然。
朱自清·《低级趣味》
6.
嘉轩每次来都禁不住想,那些字画条幅挂满墙壁的文人学士,其实多数可能都是附庸风雅的草包。
陈忠实·《白鹿原》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