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古代一种上衣和下裳(cháng)连在一起的服装,相当于后来的长衫和长袍。
详细释义
1.
古代衣与裳相连的长衣下摆所加的作为下裳形制的横幅,称为襕。加襕之制,始于北周而定于唐。
参见“襴衫”“襴袍”。
士服短褐,庶人以白。中周上:“《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袖、褾、襈,士人上服。开胯者名曰缺衫,庶人服之。”……太尉长孙无忌又:“服袍者下加、紫、绿其品,庶人以白。”
《新唐书·车服志》
所谓襕襈,只不过是在膝部加一界线略具形式而已。《赚兰亭图》中之萧翼,和《文苑图》中人物,襕道也极显明。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凌烟阁功臣图部分》
2.
指襴衫。
参见“襴衫”。
乌纱小帽耀人明,白襕净,角傲黄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3.
指襴袍。
参见“襴袍”。
已具
《资治通鉴·唐昭宗龙纪元年》
4.
通“”。界阑。
券。以铁为之,如卷瓦。刻字画襕,以金填之。
《金史·百官志四》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楷书
形近字
与“襕”字右部件相同,均为“阑”
全部
二字词
  • 襕衫
  • 膝襕
  • 襕幞
  • 白襕
  • 襕带
  • 袍襕
三字词
  • 紫罗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