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跌倒。
  • 例词
    顿踣
详细释义
1.
向前仆倒。
譬如捕鹿,人角之,戎掎之,与晋踣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巫知必死,正付嘱后事,忽如人其背,即踣于地,涎凝喉中,之死。
·洪迈·《夷坚乙志·临川巫》
两胫青苔背赤日,朝餐未食欲踣。
·陈均·《踏车叹》
处现实之世,而有勇猛奋斗之才,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2.
倒毙。
泛指死亡。
桀奔南巢,踣于京,流于彘,幽
《国语·鲁语上》
殒瘠挂山,僵踣掩
《文选·张协〈七命〉》
大雪苦寒,吏士有路者。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
未死,二妙已先踣。
·张九成·《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韵》
当云南初倡义时,宣言退黜袁氏及帝制首十九人。袁氏已踣,而逆者不生,拘牵琐文,以大法。
章炳麟·《序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
3.
处死;陈尸。
人者,踣市,肆之三日。
《周礼·秋官·掌戮》
人者踣市,墨者使守,劓者使守
《汉书·刑法志》
4.
颠覆;败亡。
亦指推翻。
俾失其民,命亡氏,踣其家。
《左传·襄公十一年》
度,家踣。
《管子·七臣七主》
扼喉,后阵抚背,左排右掖,其何而不踣邪?
《新唐书·文艺传下·吴武陵》
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
孙中山·《大总统宣言书》
5.
毁坏。
》曰: 欲毁之,必重累之;欲踣之,必高之。
《吕氏春秋·行论》
岸摧古道,洲林。
·姚合·《杭州观潮》诗
年必有碑,今片石,盖为人踣矣。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
6.
斜;倾斜。
日月相噬,星辰踣而
·韩愈·《孟东野失子》诗
要“右通广内”,踣着眼在“篮笋”。
·汤显祖·《牡丹亭·道觋》
7.
踩;踏。参见“踣鐵”。
8.
用同“”。扒;挖。
揽辔振雪,上而去,出村之北,道左栏旧圃,一牛踣雪草。
《太平广记》卷四九〇引唐王洙《东阳夜怪录》
见厅外,士列坐,言穴口江水,士卒踣沙,手皆血流。
又卷三五二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踣”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咅”
全部
二字词
  • 顿踣
  • 踬踣
  • 踶踣
  • 陨踣
  • 跌踣
  • 偾踣
三字词
  • 踣样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