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
古代指堂前东面的台阶,迎接宾客或举行祭祀时,主人由此阶上下。
  • 例词
    阼阶
详细释义
1.
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诸侯、大夫、士皆以阼为主人之位。临朝觐、揖宾客、承祭祀,升降皆由此。
一说东序,大堂的东墙。
故冠阼,以著代也。
《礼记·冠义》
设阙宫室,造阼也若都邑。
《吕氏春秋·安死》
崇基之趾兮,广阼。
《文选·潘岳〈籍田赋〉》
若《士昏》,舅席在阼,西面;姑席在房户外之西,南面。
·黄宗羲·《答万季野丧礼杂问》
按注中“”字衍文也。上文行三加之皆在序少北,不在阼,此所阼者,即是序。
清俞樾《群经平议·仪礼一》“子冠阼以著代也,醮客位加有成也”
经单言阼不言阼者皆谓东序。
又《礼记四》
2.
借指帝位。
成王幼,不能阼。
《礼记·文王世子》
辛亥,皇帝即阼,
《史记·孝文本纪》
太宗阼,授刑部尚
《新唐书·李靖传》
若施易以言君位,其地有四: 内朝则两阶间为乡;祭祀阶为阼;治朝则门屏之门为宁;《觐礼》不下堂而见诸侯,牖户之间为扆。四者,皆王位也。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
3.
同“”。国运。
畏天明命,又惧汉湮于地。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王曰:“魏阼所以不。”名言。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4.
通“”。祭肉。参见“阼俎”。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形近字
与“阼”字右部件相同,均为“乍”
全部
二字词
  • 莅阼
  • 进阼
  • 晋阼
  • 践阼
  • 阼席
  • 阼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