𢺕
详细释义
1.
同“”。
为则𢺕矣,因静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二十》“化作”引《吕氏春秋·任数》
其事而不𢺕,其器完而不
《淮南子·齐俗》
𢺕,也。从手夒
《说文·手部》
《周·商誓篇》: 昏天下。按:“当为“𢺕”,隶变作“”,其左旁,则为”矣。昭十四年《左》注曰:“昏,也。”襄四年《》注曰:“也。”昏、二字同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古文<image src="images/hydcd--.jpg" type="" scale="" block=""/>,则须󰌒字入一部,𢺕太甚。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小学述闻》
人招饮谦言曰𢺕,或曰打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2.
通“”。木名。
三者皆木名。𢺕,读为《唐》“隰有”之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九》“櫄桑”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