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拘捕。
敦淮𣸣,仍执丑虏
《诗·大雅·常武》
柳彦璋又取江州,刺史陶祥。
《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谨讷,年十九人羞子。被骇绝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2.
拿;持。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诗·邶风·简兮》
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导卫备尝辛苦。
·韩愈·《顺宗实录一》
八月弄潮儿执红旗,徒手而泅,意掦掦如也,盖习之矣。
·王士性·《五岳游草·再出清波门至六和塔望潮记》
文清站起执酒壶,思懿随后向曾皓身边走来。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3.
持守。
之者,善而固之者也。
《礼记·中庸》
,精白日。
··《册魏公九锡文》
于累而不能保一日之命,威有行于四海而不能全一姓之族。
·何景明·《固权篇》
一命之士,文之儒,不建旗抗仇者,下至夫乞子,童走卒,志不屈。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4.
主持;掌管。
邦之九、九、九式之,以均财节邦用。
《周礼·天官·小宰》
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言,神之
·韩愈·《送穷文》
高,周之尹,世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五章
5.
控制;统御。
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下,而不用,是犹无辔衔也。
《淮南子·主术》
者不以信方者必以权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6.
操持;从事。
我稼既同,上入宫功。
《诗·豳风·七月》
因为所执的业,彼此不同,在《新青年》时代,我虽以他为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却并未留心他的文章。
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
7.
行;施行。
是以子重于齐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家行挟铜之律,执铸器之禁,使器
·白居易·《平百货之价》
8.
固执;坚持。
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距可乎?
《庄子·人间世》
则执欲息退,戏则意不得,临职,察事不精,遂不能,斥落不
·王充·《论衡·程材》
为饶州刺史,与谏不可。
《新唐书·裴佶传》
9.
依据;遵照。
所言而意得,心之也。
《墨子·经上》
以推其理,察其情以
三国 魏·嵇康·《释私论》
尽于言而其言以求之,宜其失之不及也。
·王若虚·《论语辨惑序》
撒谎和造谣,即在局外者也觉得。如果是严厉的观察和批评者,即可以执此而推论其他。
鲁迅·《集外集·流言和谎话》
10.
判断。
毅,足以有也。
《礼记·中庸》
乙曰:“乙,工也,何足以所宜?请诵其所,而吾子自焉。”
《礼记·乐记》
11.
结成。参见“執讎”:结仇。
12.
朋友;至交。
父之,不,不敢
《礼记·曲礼上》
祠部,同年之也。
·范仲淹·《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
君平居孝友,凡父之,母之族,必敬之如父母。
··《奔清甫墓志铭》
13.
通“”。
〔仲夏之月〕游牝别群,则执腾驹,班政。
《礼记·月令》
执于私,私回不中。
《逸周书·大匡》
14.
通“”。参见“執服”。
15.
通“”。
《史记·天官书》
16.
通“”。殷代的世家大族。
肃执,乃殷之
《逸周书·商誓》
17.
通“”。陷下。
夫知保抱携持厥子,以哀天,徂厥亡,出
《书·召诰》
18.
姓。殷祖己之后迁于挚,分为挚执二姓。《随巢子》有执无鬼。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執抝
  • 邊執
  • 執平
  • 執本
  • 執雌
  • 定執
三字词
  • 偏執狂
  • 執牛耳
  • 楊執戟
  • 馬執事
  • 執筆法
  • 執箕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