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讥刺;非议。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失教也。
《左传·隐公元年》
子曰:“儒以文法,而以武犯禁。”二者皆
《史记·游侠列传》
世有百善,一疵。就求所得,以好名
·王安石·《寓言》诗之七
最陋者孔子之,晏子于宋、、蔡是也。
·恽敬·《读〈晏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
2.
劝谏。
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何所
《楚辞·天问》
方瞻诙谐偃,正谏举邮
《汉书·叙传下》
3.
稽查;盘问。
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
《礼记·王制》
今民去南而游市井者,官不禁;耒耜而四方者,也。
·苏轼·《策问·农政》
散藏人家,欿无迹,兵去出。公至,得所匿,捕之。
·归有光·《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致仕雍里顾公权厝志》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譏諫
  • 譏鄙
  • 譏摘
  • 譏讒
  • 譏切
  • 捷譏
三字词
  • 一蟹譏
  • 乳嫗譏
  • 乳媪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