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谋度;斟酌;商议。
君子以制度,德行。
《易·节》
陵之人而盈其,是不善也,且。故人之施舍也之,其喜怒取之。
《国语·周语中》
秦昭王与应曰:“白起之,其意尚怏怏不服,有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与妒胜己者而谋举,是治裘也。
·葛洪·《抱朴子·博喻》
大家又题诗,着人去黛玉商
《红楼梦》第八二回
2.
选择。
侑于,以姓。
《仪礼·有司彻》
3.
评论。
人游于校,以论执政……子曰:“何?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行之,其所者,吾改之。是吾也,若之何毁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介公子,󰁘绅处士,风声其所以。
·刘伶·《酒德颂》
生平未曾,何暇是非。
·韩愈·《辛卯年雪》诗
4.
非议;讪谤。
天下有道,庶人不
《论语·季氏》
命者,唯而已。苟非其人,在其位,犹将指而之。
·李东阳·《贺陈君朝用迁福建左布政使序》
人之者,胸中必然不正;喜人之短者,腹内那有一
·卢存心·《蜡谈》
5.
议处;议罪。
士司刑皆在,各,以议狱讼
《周礼·秋官·乡士》
拳拳之忠,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鞠人于轻刑,
南朝 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6.
言论;意见。
谄谀,善障塞。
《墨子·亲士》
唐明宗长兴三年,令校定“九”,雕印之。其于冯道,此刻之始也。
·陆深·《金台纪闻》
我们集了上海各种议,以为一书,名之曰《萧伯纳在上海》,已付印。
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7.
通“”。倾斜。
见《诸子平议·管子二》。
则离,成毁,廉挫,尊则议
《庄子·山木》
法制不民不相私。
《管子·法禁》
8.
通“”。
仪型;法则。
不可使世,思不可以民。
《墨子·非儒下》
显现。
快己而百事,喜憎而治分矣。
《淮南子·缪称训》
9.
通“”。
宜;适宜。
尚宫,匏竹尚
《国语·周语下》
道义。参见“議不反顧”。
10.
通“”。
倨傲易令,错仪画制作者,尽诛
《管子·法法》
11.
文体名。多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章表奏经国枢机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
《春秋左氏》每有发论,假君子以之……既而班固曰,荀悦曰,《东观》曰序,承曰陈寿,王
·刘知·《史通·论赞》
秦初定制,改曰奏,礼仪曰四品: 章以恩,奏以按劾,表以情,执异
姚华·《论文后编》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窺議
  • 議意
  • 議鼎
  • 僞議
  • 議臣
  • 部議
三字词
  • 議論文
  • 衆議院
  • 清議堂
  • 議定書
  • 參議會
  • 合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