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状态;情状;容貌。
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也。
《楚辞·离骚》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司马相如·《上林赋》
为论,下成章,逸横生,新情振起。
北周·庾信·《〈赵国公集〉序》
北方有态须倾国,西子能言亦家。
·孙鲂·《看牡丹》诗之一
余行四方,而君亦在焉,士大夫重其能歌,工四六,雅安同,寒士
··《邵子文墓志铭》
婉媚却无轻人羞涩偏加。
《醋葫芦》第六回
水是有了,那些稻依然垂头弯腰,没有活态。
茅盾·《秋收》三
2.
通“”。邪恶;欺诈。
夫多,反覆言诈态
《荀子·成相》
足下上畏太后之,下惑于奸臣之,居深宫之中,不阿保之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良等反道惑奸态当穷竟。
《汉书·李寻传》
唯陛下之德,强志守度,毋、邪臣之
《资治通鉴·汉成帝绥和二年》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姿態
  • 態度
  • 浪態
  • 曖態
  • 冶態
  • 像態
三字词
  • 張緒態
  • 原生態
  • 耍態度
  • 雲態度
  • 生態學
  • 兒女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