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诉讼的供词。
上下比罪,乱辞
《书·吕刑》
听讼,吾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情者不得,大畏民志,此知本。
《礼记·大学》
千人,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死者甚
《后汉书·袁安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欲死不可得。
·柳宗元·《断刑论下》
2.
解说;辩解。
仁之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也。
《礼记·表记》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我,姬必有罪。
《左传·僖公四年》
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
文词;言词。
亦特指王命。
而玩者,爻之也。
《易·辞上》
毋不敬,若思,安定
《礼记·曲礼上》
》者,不以文害,不以害志。
《孟子·万章上》
,色也,”;幼,少女也,“妙”;外,女子也,好;臼,受辛也,”。所妙好”也。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
,非止言;今之文,古所谓辞也。
·王应麟·《困学纪闻·易》
她知道这是吴兰珍的推脱之辞,大太太哪里讲得过吴兰珍那张利嘴。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五
矣,民之洽矣。
《诗·大雅·板》
劝权迎之。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朕爰命六,奉西伐。
·曾巩·《文思使张俊等迁官制》
4.
借口;口实。
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疾强
《韩非子·饰邪》
雍守延既久,以羌真小而怯也,遣裨校率兵掠。元昊既忿,且以为辞,遂丑类,入寇延安。
··《儒林公议》卷上
5.
中国古代逻辑名词。指命题(判断)。
以名举实,以抒意,以出故。
《墨子·小取》
也者,兼异实之名以一意也。
《荀子·正名》
6.
告知;告诉。
王不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
《周礼·夏官·太仆》
大夫事而至,则辞焉。
《礼记·檀弓下》
明日,春申君才人:“有道客,请归待之。”
·袁康·《越绝书·外传春申君》
7.
记载;记录。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其石尚,士也。何以知其士也,天子之大夫不名。
梁传·定公十四年》
8.
告别;辞别。
入不言兮出不
《楚辞·九歌·少司命》
晏子于齐君,出奔,北郭
《吕氏春秋·士节》
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
公去,当复来一别,即往五矣。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罗汉》
9.
遣去;辞退。
八人者,而王安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骈听之,客出,田送之以目。
《吕氏春秋·士容》
我在巴黎订购的那件时髦衣服到了,真漂亮!可是我看也不多看它一眼。我把我的跳舞教师也辞掉了。
巴金·《利娜·第十七封信》
10.
推辞;辞谢。
禹拜,稽首固
《书·大禹谟》
为贫者,尊居卑,富居
《孟子·万章下》
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陋不可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叔父〕强我成婚,我力不得。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11.
责备;抱怨。
王使詹桓伯
《左传·昭公九年》
漏?已喜黍豆高。
·杜甫·《大雨》诗
12.
道歉;请求宽恕。
大夫之。
《国语·鲁语下》
子如晋阳见垒,怒曰:“必杀铎也,而入。”大夫之,不可。
《国语·晋语九》
可以无弃乎?
《吕氏春秋·观世》
13.
古代的一种文体。
如:《楚辞》、汉武帝《秋风辞》、晋陶潜《归去来辞》。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楚辭
  • 撰辭
  • 辭學
  • 辭愆
  • 音辭
  • 些辭
三字词
  • 辭典學
  • 黄絹辭
  • 幼婦辭
  • 白紵辭
  • 鷓鴣辭
  • 辭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