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tián
详细释义
1.
放置;安置。
坎坎伐檀兮,之河之干兮。
《诗·魏风·伐檀》
之冰上,以翼覆之,集其身。
·王充·《论衡·吉验》
嗟咨夫人,孰与为俦?刻铭置墓,以赞硕休。
·韩愈·《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
望〕十六岁补博士弟子黎公所拔。又三年丙子,乾所公以第一之。明年岁试复第一。
·黄宗羲·《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墓志铭》
2.
处置;处理。
有典刑,我削我黜。将置于理,元是率。
《文选·曹植〈责躬诗〉》
以明科,黜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永愧昔辰;方媾之,革心于来日。
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源》
韬凶恶,凌掘西京陵宗中,不其罪。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八
庭〕乃鞫得素所通道士人,俱置于法。
·王逋·《蚓庵琐语》
3.
遗留;施及。
舜重之以明德,遂。
《左传·昭公八年》
四海之富,非念黄屋之尊,寿置群生,宁劳役以奉己。
《陈书·宣帝纪》
美哉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德在夏,而士其庭宇。其生也有令,其亡也有传绪
·姚鼐·《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
4.
弃置;放弃。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诗·大雅·生民》
筮之,胥赦占之,曰:“不害。”之邑,之而逃,奔宋。
《左传·哀公十七年》
以小怨大德,吾不也。
《国语·楚语下》
月,竟一子,欲隘巷,女不忍也,藏诸椟之。
·蒲松龄·《聊斋志异·苏仙》
5.
止息。
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此,子孙志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
时独有一王海康者,流人调护,海上所薪粲百物,海康津致之。又致,勤不少
··《铁围山丛谈》卷四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词
  • 寘念
  • 寶寘
  • 寘身
  • 無寘
  • 寘懷
  • 召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