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龍
lóng
máng
详细释义
简
繁
1.
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
1
如: 鼍龙、恐龙、鱼龙、飞龙。
云从龙
,
风从
虎,
圣
人作而
万
物
睹
。
《易·乾》
水
龙鼍
鱼与鼋
,
鸦鸱
雕
鹰
雉
鹄鹍
。
唐
·
韩愈
·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飞
膏雨
龙归
洞口,弄晴
云鹤
舞山
头
。
元
·
王举之
·
《折桂令·三茅山行》曲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2.
喻指人君。
晋
文公反
国
,介子推不
肯
受
赏
,自
为赋诗
曰:“有
龙
于
飞
,周
遍
天下,五蛇
从
之,
为
之丞
辅
。
龙
反其
乡
,得其
处
所,四蛇
从
之,得其露雨。”
注
《吕氏春秋·介立》
祖
龙
死,
谓
始皇也。祖,人之本;
龙
,人君之象也。
汉
·
王充
·
《论衡·纪妖》
豺狼在邑
龙
在野,王
孙
善保千金
躯
。
注
唐
·
杜甫
·
《哀王孙》诗
西江射虎,南服
从龙
。
清
·
张煌言
·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
3.
喻才俊之士。
诸
葛孔明者,卧
龙
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荀使叔慈
应门
,慈明行酒,
余
六
龙
下食。
注
南朝 宋
·
刘义庆
·
《世说新语·德行》
丞尉等
并
衣冠之
龙
,人物之
标准
。
唐
·
李白
·
《化城寺大钟铭序》
4.
饰以龙形的。如: 龙勺;龙旗。亦借指饰以龙形之物。
鼓
声
三下
红
旗
开
,
两龙跃
出浮水
来
。
注
唐
·
薛逢
·
《观竞渡》诗
火前
试
焙分新胯,雪
里头纲辍赐龙
。
注
宋
·
苏轼
·
《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
5.
称形状如龙的事物。如: 水龙、火龙、一条龙。
6.
旧时堪舆家称山脉的走势为龙。
1
亦因用以指山脉。
埋
剑
人空
传
,
凿
山
龙
已去。
唐
·
刘禹锡
·
《虎丘寺路宴》诗
顾泾阳
先生之宅,前
对胶
山,
后
枕斗山,
龙
自西来。
明
·
朱国祯
·
《涌幢小品·土龙》
其脊乃
东
南下老
龙
,自
云
州南下,分
澜沧
、潞江之脊。
明
·
徐弘祖
·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
〔霞客〕又辨三
龙
大
势
,北
龙夹
河之北,南
龙
抱江之南,中
龙
中界之特短。
清
·
钱谦益
·
《徐霞客传》
7.
俗称龙卷风。为一种猛烈的旋风,中心气压很低。经过水面时,把水吸到空中,形成一条白色水柱,俗又称白龙。行经陆地时,可拔树倒屋,并将尘土吸入空中,形成黑色柱状物,俗又称为黑龙。
云
童童,白
龙
之尾垂江中。
唐
·
张籍
·
《云童行》
龙
下便雨,主晴。凡
见
黑
龙
下,主
无
雨。
纵
有亦不多。白
龙
下,雨必多。
明
·
徐光启
·
《农政全书》卷十一
8.
上古书体的一种。
然十
书
之外,乃有蛇
鳞
虎
云龙虫鸟
之
书
。
唐
·
张怀瓘
·
《书断》
9.
高大的马;骏马。
天子乘
龙
,
载
大
旆
。
注
《仪礼·觐礼》
驾龙
十二,
鱼鱼
雅雅。
唐
·
韩愈
·
《元和圣德诗》
便
须
置酒呼同舍,看
赐飞龙
出帝
闲
。
宋
·
苏轼
·
《次韵钱穆父》
10.
见“
龍鍾
”。
11.
龙泉宝剑的省称。亦泛指精良的剑。
玉匣
锁龙鳞
甲冷,金
铃衬鹘
羽毛寒。
唐
·
施肩吾
·
《赠边将》诗
胡
云
夜
动双龙
匣,
汉
日秋
悬
八
阵图
。
明
·
张佳胤
·
《赴雁门闻虏退去呈杨中丞》诗
12.
水草名。荭草。
山有
乔
松,隰有游
龙
。
注
《诗·郑风·山有扶苏》
13.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称苍龙,省称龙。
龙见
而雩。
注
《左传·桓公五年》
14.
星名。指岁星,太岁。
蛇乘
龙
。
注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王莽《
铜权铭
》“
岁
在大梁,
龙
集戊辰”者,以
岁为岁
星,
龙为
太
岁
也。
宋
·
周密
·
《癸辛杂识后集·龙有三名》
15.
古代炼丹术士称水或汞为龙。
尘
外
烟
霞吟不
尽
,鼎中
龙
虎伏初
驯
。
唐
·
李咸用
·
《送李尊师归临川》诗
龙
,水者也,精也,血也。
宋
·
苏轼
·
《龙虎铅汞论》
《
参
同契》上篇曰:“白虎
为
熬
枢
,汞白
为
流珠,青
龙与
之俱。”
盖
方士
术语
以水或汞
为龙
,而火或
铅为
虎。
钱
钟
书
·
《管锥编·焦氏易林·坤》
16.
传说中的远古官名。
大皞氏以
龙纪
,故
为龙师
而
龙
名。
注
《左传·昭公十七年》
17.
十二生肖之一。与地支辰相配。
18.
通“
寵
”。光宠;荣耀。
既
见
君子,
为龙为
光。
注
《诗·小雅·蓼萧》
龙
之
为
下,得之若
惊
,失〔之〕若
惊
,是胃(
谓
)
龙
辱若
惊
。
注
汉
·
《老子·道经》
孔子和之以文,
说
之以《
诗
》曰:“受小拱大拱,而
为
下
国骏庞
,荷天子之
龙
,不
𫺷
不悚,敷奏其勇。”
注
《孔子家语·弟子行》
19.
通“
壟
”。
1
山冈。参见“
龍斷
”。
2
坟墓。
颛顼
死即
复苏
注
《山海经·大荒西经》
20.
用同“
𦪽
”。参见“
龍𦨰
”。
21.
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
二年春,
齐
侯伐我北鄙,
围龙
。
注
《左传·成公二年》
22.
姓。秦末有龙且。见《史记·项羽本纪》。
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字形演变
全部
形近字
与“龍”字部件相同,均为“龍”
全部
龖
龘
二字词
龍烟
馬龍
應龍
蛟龍
黑龍
龍眼
三字词
龍抬頭
水龍吟
龍擡頭
趙子龍
龍捲風
龍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