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释义
1.
心神不定貌;失意貌。
望美人兮未临风恍兮浩歌。
《楚辞·九歌·少司命》
若有望而不,忽若有而不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李太白如犬,遗响存,恍无
··《隐居通议·诗歌一》
坐思量,情殊怅恍,真人也。
·汤显祖·《牡丹亭·寻梦》
2.
迷离恍惚;模糊不清。
道之物,唯唯忽。
《老子》
忽魂悸以魄恍惊起而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平野,万马攒
·秦观·《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诗
舟子睡去,石生不安枕,远听江城已冬冬催着二鼓,愁思困。甫合眼,若有人呼曰:“石生,纳闷也。你想着马当风吹你上滕王?”
《水石缘》第十二段
3.
忽然。
兀然而醉,恍尔而醒。
《晋书·刘伶传》
4.
惊貌。
焦原而不谁劲捷而无葸
·左思·《魏都赋》
惊恍,忒遽忙,敲破了枕函,我也
·汤显祖·《邯郸记·生寤》
道三,方迫畏不瞑,若有人曰:“公恐,予公呵。”遘悟。俄白帝祠,帝貌向所睹,之。
《新唐书·萧遘传》
5.
狂貌。参见“怳怳”。
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形近字
与“怳”字右部件相同,均为“兄”
全部
二字词
  • 怳怳
  • 惚怳
  • 敞怳
  • 怳惘
  • 戃怳
  • 惝怳